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04到2012年的9年间,中央每年出台的“一号文件”都将农业问题列为主题。农业的核心问题是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有效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是增加粮食产量、保证粮食安全的保障。但是,粮食生产受到了可耕地面积、水资源和其他资源的严格限制。因此,通过增加增加农户、农业信贷资金、国家财政资金投入和外商农业直接投资对提高粮食的生产能力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农业资金投入主体在投入动机、投入方式、投入优势、投入局限性各不相同,其对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起着不同的作用。研究农业资金投入渠道对粮食生产能力的不同影响,并分析农业资金投入主体间的协作性,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界定了农业资金的定义、分类与特征,阐述了农村金融理论与金融资源协调配置理论和农业资金与农业发展理论的核心内容。其次,分析了我国从1985至2009年各个粮食生产投入主体的资金投入现状,并对粮食生产中资金投入主体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然后,使用经典计量经济检验方法(包括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等)实证分析了不同农业资金投入渠道对粮食生产能力的不同影响以及解释了不同投入主体间的协作效应。最后,从深入分析影响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原因,并依此提出了支持粮食生产能力提高的政策和建议。文章研究认为:第一,不同农业资金投入渠道对我国粮食生产能力提高的影响存在差异性。不论长期还是短期,农户家庭种植业现金支出和国家财政支农对粮食的生产能力提高具有显著影响;第二,农户家庭种植业投资在粮食生产中处于主导地位,其投资在长期和短期都有重要的贡献,并且贡献最大,国家财政支农支出为第二位,并在长期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第三,粮食生产中农业资金投入主体之间缺少协作性。一方面表现在各农业资金各投入渠道并没有协调统一促进粮食生产;另一方面表现在农业资金投入主体之间没有相互促进的协作机制。第四,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所需要的资金来源,务必依靠国内投入主体为主,不能对外商农业投入产生依赖性。论文认为连续加大农业资金投入力度、扩大资金支持粮食生产范围、建立专门金融支持体系、提高农业资金使用效率、加快投入主体间的协作性是当前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