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以往只注重井间砂体预测,对不同类型砂体间接触关系认识不足的实际,十三五计划开展单砂体连通关系识别技术研究,目的在于认清对砂体间的接触关系,寻找注采调整的潜力。而对于本次我主要研究的薄层砂,与已经开发严重的河道砂相比,目前大部分还处在原始状态,水淹程度低,厚度薄,砂体钻遇率低,是现在油田中研究的主要储集类型,也是我们挖潜的主要部位。针对“厚度薄、砂体规模小,垂向沉积环境相近,葡萄花油层组缺少标准层、标志层”等对比难题,以沉积学、地层学为指导,综合测井资料等,分析垂向砂体的可分性,对小层进行精细划分与对比,将原有的72个小层进一步细分为了77个沉积时间单元。通过对取芯井的观察及岩性与电性的对应关系,建立了该地区共15种沉积微相的测井相模式。根据成因模式的不同,将杏十区东区薄层砂分为了含残留水下河道型、河控断续条带型、河控浪控过渡型、远砂坝型、滨外坝型、稳定表外储层型6种砂体成因模式。将研究区77个沉积时间单元进行归类,形成了判断杏十区薄层砂成因模式的分类标准,并单独考虑了滨外坝的成因模式,建立了滨外坝的沉积模式。通过对典型目的层的研究,将砂体间的接触关系分为薄层砂砂体间不接触、不连通,薄层砂砂体间接触、连通,薄层砂砂体内的接触三个大类,并将垂向上因砂体层位不连通或砂体间有层位差的小层划分开,使砂体间的连通关系更加清晰。结合薄层砂的成因模式,在三大类连通关系的基础上又将连通关系进一步细分为五亚类十六种接触类型。针对三口取芯井X10-3-JSP3033、X11-2-JP3532、X12-1-JP2833共118个发育表外储层的沉积单元和61个发育有效薄层砂的沉积单元进行统计,综合微相类型、接触关系、砂岩/有效厚度、砂地比、孔隙度、渗透率、水淹等参数、将三角洲外前缘带薄层砂连通程度分为五级(连通极好、好、中等、差、不连通),形成了一套指导杏十区薄层砂连通性好坏评定的标准。对六种成因主要目的层的薄层砂进行水淹分析,最终指导剩余油的挖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