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传教士灾荒观之探究——以《万国公报》为例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son1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关于社会史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投入到所谓“边角料”的研究。由于社会史是一门跨学科、多领域相交叉、综合性较强的新兴领域,这无形中增加了研究者的难度,因此该领域仍留有很多遗憾和空白。近代中国灾荒频发,尤其是1876—1879年的“丁戊奇荒”对岌岌可危的晚清统治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对于普通民众来讲更是一场大灾难。于是上上下下各层政府、各种力量都参与到近代中国救灾事业中来,其中有一支特殊而重要的力量——在华传教士也积极开展救灾活动,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灾荒观。但是学术界在这方面却很少涉及,缺乏深入而系统的研究。 本文以《万国公报》为例,对晚清在华传教士的救灾动机、救灾实践及其思想理论进行了综合分析和研究,重点探究在华传教士的灾荒观的特点及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在研究过程中采取历史学、社会学、宗教学、政治学、新闻学、心理学、计量统计学等多学科、跨领域相互交叉渗透的方法,并尝试从思想文化的角度解读社会史。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力图对在华传教士的灾荒观及其影响进行客观分析和评价。希望这种探试性的创作能对该领域的研究有所借鉴,不足之处敬请学术界的前辈同仁指教。 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1章:绪论。首先阐明了本文的选题意义和写作价值,并分别对灾荒和传教士两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总结。此外,还指出了本文应用的研究方法以及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第2章:《万国公报》上有关灾荒报道。《万国公报》作为近代传教士在华创办的历史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灾荒虽然不是它报道的主要内容,但作为一种新闻媒介,尤其是出于传教士的特殊使命,还是涉猎了不少关于灾荒方面的时事和评论。本章对《万国公报》上灾荒报道的内容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解读,并提炼出该报灾荒报道的特点。 第3章:传教士的救灾实践及其动机。本章从劝捐、筹捐、赈济、抚恤这几个方面来阐述传教士的救灾活动。在华传教士不同于近代中国社会的其它阶层和力量,他们参与近代中国的救灾事业有其特殊的背景和目的。笔者并没有把传教士救灾的动机简单地归结为西方国家文化侵略和奴役的一种表现,而是从传教士本身的文化信仰和思想观念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把传教士的社会救济与西方文化和宗教联系起来,以求更客观地分析传教士的救灾动机。这是本文的一个创新点,也是写作过程中的一个难点所在。 第4章:传教士的救灾理论和思想。本章节主要分析在华传教士的救灾理论和思想,并概括出传教士灾荒观的内容及其特点,即科学的灾荒观、进步的灾荒观和“有色”的灾荒观三个部分。晚清重大灾荒连年不断,政府的无能为力,灾民的流离失所以及由此产生的生存危机感和对灾荒的极度恐慌,曾使关于灾荒的传说、谣言等封建迷信思想一度盛行。而在华传教士对灾荒现象的科学解释以及对迷信言论的批判,体现了传教士灾荒观的科学性;同时无论是灾前预防,还是灾时救治和灾后保障方面,与晚清落后的救灾体制和救灾理念相对应的是传教士的进步灾荒观。但由于传教士特殊的身份和救灾的时代背景,其灾荒观也有局限性,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干涉中国政治的意味。 第5章:传教士灾荒观与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本章节与上一章内容共同构成本论文的重点。社会转型,是指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观念等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根本性变革的过程。它必然要经历一个由潜藏到显著、由个别到一般、由量变到质变,逐步实现从传统到现代,最终达到质的飞跃的漫长时期。对于近代中国社会来说,即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演化过程,即通常说的近代化或现代化进程。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是在西方的侵略和影响下开始启动的,在此过程中传教士作为西方势力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为促进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做出了一份贡献。他们在参与近代中国救灾事业过程中形成的灾荒观,对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观念意识和社会改良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以《万国公报》上的灾荒报道为主要资料来源,结合时代背景和西方基督教文化,力图全面系统地考察晚清在华传教士的救灾动机、救灾实践及其救灾思想,重点探究在华传教士灾荒观的特点及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认为传教士灾荒观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干涉中国政治的倾向,同时又具有科学性和进步性,在政治制度、观念意识和社会改良等方面有助于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其他文献
本文的论述主要围绕江西万载县西北部的高村展开。高村属于山区,从明代中期开始陆续有移民迁入这里,从而造成明清时期高村一直都是一个土著与移民相邻而居的状况。   依据流
存留制度是明清时期政府财政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存留制度与区域社会经济互动的角度,对清代广西财政存留制度的起源、发展、变革、运作及其对广西地方社会经济的影响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其《史记》中曾记载了秦始皇时期方士徐福入海求仙的事件。公元前219年,秦国方士徐福为迎合秦始皇长生不老、永做皇帝的梦想,上书说渤海中有三座神山,山上珍
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山西境内共修筑了三条主要铁路。1896年开始奏请修筑正太铁路,1904年破土动工,1907年建成通车,山西境内便有了首条铁路。1905—1922年京绥铁路建成,在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