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与《园冶》造园意象比较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198901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文本出发来解读和研究江南园林,是研究园林的可行之路和必由之路。本文以晚明至清中期的江南园林为背景,聚焦于该时期产生的与园林相关的两本书——《浮生六记》和《园冶》,以期可以为寻觅近代江南园林演变的脉络提供线索。   《浮生六记》与《园冶》这两本书在文体、写作角度、写作意图等各方面均迥然不同。分析之初采取以下步骤:分析全书结构,撷取关键章节,针对关键片段做逐句解读。其中,在最后一个环节,需要针对两本书使用不同的方法。对于《浮生六记》,本文按时间顺序重新梳理《浮生六记》前四卷内容,显现卷二与卷四的紧密关联,随后结合卷二探讨“势”这一园林意象的关键词,由此得出沈复对“平远”意象的喜好。对于《园冶》,本文从文体出发,沿着“文体-空间-思绪”的线索展开研究,揭示计成欲借文体传达的层出不穷的景致和迂回前进的思绪。   据此,本文比较研究了《浮生六记》和《园冶》造园意象的异同,得出避实就虚、因之制宜两个相同点:前者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后者则是造园方面认知的耦合。而两本书就所制之宜的造园策略却大相径庭。这是因为《浮生六记》偏向“平远”意象,《园冶》则是偏向“高远”。这两种意象来源于对山水的不同理解,即“神游”对山水的不同程度的侵入,以及身体力行对山水不同程度的参与,最终导致造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
其他文献
笔者通过在鄂东南长期调研发现,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以前人们都居住在传统民居中的很多人纷纷建造新的民居,不居住在以前自己的传统民居中,同时也有一些居民仍然居住在传统民
本文研究的范畴为城市设计角度的滨河景观空间设计。文章以铜仁市木杉河滨河风貌带设计为核心项目实践,通过文献理论分析、现场调研、案例分析、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滨河区
本论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汶川地震灾区城镇安居环境重建追踪及评价研究》的先导研究。论文研究目的在于确定汶川地震灾区城镇安居环境重建评价研究的范式,明确评价的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城中村的混乱和无序己经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迫切需要改造。政府采用另行置换土地的方式,为城中村村民建设集中安置的住区,将城中村村民集体搬
在多元文化碰撞的今天,在全球化的时代浪潮下,面对区域文化精神的逐渐丧失和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面对能源、环境等问题的日益严峻,对本土设计的思考就尤为重要,对建筑与文
夯土建筑是生土建筑的一种,具有优良的节能环保性能,符合当今可持续建筑的发展方向。但传统的夯土建筑存在诸多弊病,同时人们对夯土建筑的认识也存在一些误区,使得夯土建筑没有得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是完成高铁站候车厅声场研究,为高铁站候车厅的安全疏散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将国际上先进的声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引入到国内的相关研究中来,为其他类型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观、价值观的转变,旅游业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旅游开发也正逐步由资源导向型转向可持续发展导向型。旅游业发展的提档升级使旅游规划受
沈铁工业走廊是沈阳经济区最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在外向型经济的推动下,高新技术产业飞速发展,城市空间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沈铁工业走廊是辽宁省连接吉林、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