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文本出发来解读和研究江南园林,是研究园林的可行之路和必由之路。本文以晚明至清中期的江南园林为背景,聚焦于该时期产生的与园林相关的两本书——《浮生六记》和《园冶》,以期可以为寻觅近代江南园林演变的脉络提供线索。
《浮生六记》与《园冶》这两本书在文体、写作角度、写作意图等各方面均迥然不同。分析之初采取以下步骤:分析全书结构,撷取关键章节,针对关键片段做逐句解读。其中,在最后一个环节,需要针对两本书使用不同的方法。对于《浮生六记》,本文按时间顺序重新梳理《浮生六记》前四卷内容,显现卷二与卷四的紧密关联,随后结合卷二探讨“势”这一园林意象的关键词,由此得出沈复对“平远”意象的喜好。对于《园冶》,本文从文体出发,沿着“文体-空间-思绪”的线索展开研究,揭示计成欲借文体传达的层出不穷的景致和迂回前进的思绪。
据此,本文比较研究了《浮生六记》和《园冶》造园意象的异同,得出避实就虚、因之制宜两个相同点:前者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后者则是造园方面认知的耦合。而两本书就所制之宜的造园策略却大相径庭。这是因为《浮生六记》偏向“平远”意象,《园冶》则是偏向“高远”。这两种意象来源于对山水的不同理解,即“神游”对山水的不同程度的侵入,以及身体力行对山水不同程度的参与,最终导致造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