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字作为最具中国文化符号的载体,不仅承担着国人之间的交流言说功能,更是几千年华夏文明流传的脉络。汉字的表意性,使得每一个汉字,都成为一处最动人的表达。作为先民精神内涵的文字体现,汉字背后蕴藏着深刻的精神内涵。然而由于学科之间的沟壑,把汉字的表意性同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形成联系,目前在本学科领域关注的还比较少。本文以鄉及鄉族字嚮、饗、警、卿为切入点,以打工文学为依托对象,同时进一步拓展到中外寻乡母题的对比研究,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血液里对故乡的脉脉深情以及现在寻乡而不得的精神困境进行探讨,以期对国人乡关无处觅的精神困境进行分析,为当下中国人的精神困境寻找到灵魂的出口,到达原乡的彼岸。本文从打工文学的文学作品出发,基于对鄉及鄉族字的材料分析,以二者共同表露的对故乡的追寻形成联系,进而进行深入的精神内核的挖掘。从汉字美学角度,通过探寻鄉及乡族字:嚮、饗、響、卿,分析在汉字的造字之初,先民用最朴素的思想最原始的字形描绘,给予鄉的精神内涵。在解读打工文学作品的基础上,拓展到寻乡母题的文学研究,分析中外文学作品中有关故乡的文学作品书写,通过研究他们的作品,从而探究中外不同文学作品创作背后的不同的心理机制:中方是人与人的交互关系,西方是主体与对象的分化关系。结合心象系中“心”与“象”的关系,尼采的强力意志学说,来说明人作为主体所具有的超越性意识。人作为人本身的自我超越性,通过强的意志的涌动,力的意志的冲破,用这种超越过去,超越现实的快感,来达到自身的满足与快慰。同时,本篇论文对分析农村地区现在面临的人口流失、人心不稳的现象以及农民工群体在城市生活遭遇的一系列问题的精神意识进行解读,最终指归到这一现象背后的欲寻故乡而故乡不可得,只能在追寻中勾勒原乡的精神困境。这种不可得的精神困境,也恰巧成了寻乡母题文学最迷人的诱惑。通过对鄉及鄉族字的精神分析,得出鄉所蕴含的鄉居、鄉食、鄉音、鄉聚四个方面的含义;以此四个角度入手,对打工文学中对故乡的描述,从味觉、听觉、视觉等角度解读。这是把鄉字本身的美学含义和打工文学的文本内容联系在一起的重要桥梁,同时也是本篇论文的创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