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维.苏.奈保尔是一个典型的后殖民时代飞散作家。在短篇小说集《米格尔街》的十七个短篇故事中,都渗透着奈保尔的飞散写作情感。“飞散”(diaspora)是一个较新的思维范畴。在希腊文词源中它原指种子或花粉“散播开来”。现在这个词获得许多新意,包括跨民族性的文化、文化翻译、文化旅行、文化混合等内涵。随着“飞散”概念越来越被广泛理解和接受,从“飞散”视角研究奈保尔作品《米格尔街》中的飞散写作和飞散文化,可以获得新的文学欣赏体验和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奈保尔在作品中强调特立尼达混合文化的跨民族、跨文化特征。他用灰谐、幽默、具有洞察力的叙事艺术,生动地刻画了生活在殖民统治下米格尔街人们的飞散状况。为此,他在1961年获得毛姆奖和赢得“街头生活作家”的声誉。论文主要从飞散视角研究《米格尔街》的飞散文化和叙事策略。第一章探讨奈保尔成为一个飞散作家的原因及其飞散写作特征。他的多文化背景对他的思维和写作有很大影响,他超越单一身份、单一视角,坚持差异表述,在写作中采取跨民族、跨文化视角。第二章研究《米格尔街》的飞散文化。米格尔街人们来自不同的种族、民族、宗教、文化,在文化实践中形成了混合文化。但在殖民社会中,他们被边缘化。奈保尔在作品中描述了他们各种飞散情感,诸如“非家”幻觉、身份丧失、渴望认同或自我实现等。第三章探讨《米格尔街》的叙事策略。多旋律(主要是多声部)叙事艺术被用来并置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视角、不同的人物以便更好地再现特立尼达混合文化特征。双重叙事视角,经验“自我”和叙述“自我”,互为补充生动地再现了米格尔街人们边缘生存悲喜状况。多重不定点作为主要事件,串起叙事,形象生动地刻画人物性格。反讽被用来讽刺殖民社会的政治、教育、宗教、文化以及展现人们的理想与实现,表面与实际的反差,产生强烈的悲喜剧效果。从飞散视角研究奈保尔的短篇小说集《米格尔街》,可以发现奈保尔采用跨民族、跨族裔思维,反对固化身份,提倡混合身份的跨文化、跨民族特征。特立尼达在跨民族、跨种族文化实践中形成的混合文化,具有丰富的飞散性。奈保尔对生活在米格尔街的人们采取客观的态度,既有同情,又有反讽,并不把他们浪漫化。用飞散视角研究特立尼达文化和历史,可以接触更深层的精神活动,米格尔街人们具有“非家”幻觉、渴望认同、身份模糊或丧失等飞散情感。在殖民统治下,他们被边缘化,但他们在这些悲情的飞散经历中,坚持差异表述,向中心挑战。奈保尔描述他们被边缘化的状况,向我们展示被压抑的真实历史,开始解构西方传统意义上的中心表述,寻求历史变迁中形成的混合文化。从飞散视角研究《米格尔街》,可以体会到奈保尔跨民族、跨种族美学和文化判断的力量。通过对《米格尔街》多旋律(主要是多声部)、双重视角、多重不定点、反讽等叙事策略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深入研究奈保尔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