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氟喹诺酮类是第一个完全人工合成的抗菌药物,由于该类药物对革兰阴性细菌、革兰阳性细菌及厌氧菌都有极强的抗菌活性,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临床抗感染治疗。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广泛应用,导致了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呈现出很高的耐药性。氟喹诺酮类的耐药机制非常复杂,迄今为止,氟喹诺酮类的耐药机制主要有两个方面,药物作用靶位点的改变和菌体内药物浓度的降低,后者又可以由细胞外膜孔道蛋白的丢失和外排泵系统的表达引起。这两类耐药机制都是由染色体基因突变引起。氟喹诺酮类的作用靶位有2个,DNA回旋酶及拓扑异构酶Ⅳ。DNA回旋酶由两个OyrA亚基、两个OyrB亚基组成;拓扑异构酶Ⅳ由两个ParC亚基、两个ParE亚基组成。GyrA和ParC亚基负责脱氧核糖核酸的断裂和重接,GyrB和ParE亚基含ATP水解酶,在前者松解超螺旋时供能。编码靶酶的基因分别为gyrA/gyrB/parC/parE,这些基因的点突变有可能引起耐药。此外1998年,可水平传播的氟喹诺酮类耐药首次被发现,在质粒上被发现的qnrA基因就是导致这种耐药的遗传因子,随后qnrS、qnrB相继被发现,揭示了质粒介导细菌对氟喹诺酮类耐药机制的存在。为了解本地临床分离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氟喹喏酮类的耐药性及其机制,为临床合理应用喹喏酮类抗菌药物提供实验室依据,我们对2005年1月—2005年12月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分离的104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用MIC琼脂稀释法做药物敏感试验,分析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临床常用氟喹诺酮类的耐药性;用接合实验了解是否存在水平传播的氟喹诺酮耐药性传播机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gyrA/gyrB/parC/parE基因进行扩增,并进行PCR扩增产物直接双向测序,分析上述基因突变与氟喹诺酮耐药性的联系;PCR检测qnrA、qnrS、qnrB、aac(6’)-Ib基因,探索本地质粒介导的氟喹诺酮耐药机制。结果显示,104株大肠埃希菌中,93株对环丙沙星耐药,91株对左氧氟沙星耐药,93株对莫西沙星耐药,耐药率分别为89.4%、87.5%、89.4%。104株中有78株符合供体菌的标准,结果有2株接合成功,其接合率为2.6%。PCR扩增高耐菌株gyrA/gyrB/parC/parE基因,获得目的片断,测序结果显示存在gyrA/parC基因位点突变。90株大肠埃希菌中7株检出aac(6’)-Ib-cr基因,未检出qnrA、qnrS、qnrB基因。研究表明,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十分严重;临床分离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中,耐氟喹诺酮类药物机制复杂,不仅存在gyrA/parC基因喹诺酮类耐药热点区域点突变、同时存在质粒介导的氟喹诺酮类药物机制和氟喹诺酮耐药性的水平传播机制。在临床抗感染治疗时,应调整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使用频率,以减少其耐药性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