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密码》的译介及其对文学系统的影响——系统论视角下的文学翻译研究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fsdfdfds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70年代,系统概念的提出加速了翻译研究。翻译研究者的兴趣更多转向在社会文化语境下描述翻译,进而在译入语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来分析文本策略,分析译文的产生与接受。文学系统由社会文化系统中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多种元素组成。翻译作为构成社会文化系统的成分之一,其行为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在与目标语文化的其他因素相互影响中,翻译为目标语文学系统带来变化,注入营养。   基于小说《达·芬奇密码》在中国的翻译与接受语境描述分析,从系统理论视角,本文研究了该小说在中国畅销的社会文化因素,主要从赞助人、译者、读者三个因素来考察小说在中国的译介。研究发现该当代文学文本的翻译决非远离社会文化因素影响的行为。在中国的接受语境中,赞助人、译者、读者在翻译过程中各自发挥了自己的影响,最终导致了该小说的接受。虽然遭遇阻碍力量,但赞助人中的促进力量最终构成了该翻译小说畅销的强大动力。作为社会成员的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必须要在发挥创造性与符合赞助人的要求、符合目标读者期待两者间平衡。社会制约性和译者主体性是翻译行为中共存的两面。《达·芬奇密码》是以中国一般读者为目标读者,以满足读者的审美与文化需求为目的的文学翻译文本,读者在小说翻译之前、其间、之后都发挥了作用。   本研究还发现翻译小说《达·芬奇密码》引起了目的语词语、文学创作类型与写作技巧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大众悬疑小说的地位。这说明非但经典文学作品会影响目的语文学,当代通俗小说翻译亦引起了目的语文学系统的变化。非但译界关注较多的清末民初时期的文学翻译对我国文学系统产生影响,当代文学翻译,特别是21世纪初以来的文学翻译对目的语文学系统也是有影响的,译界对此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与研究。
其他文献
汉斯·克里斯汀·安徒生(1805-1875)是19世纪第一个赢得世界声誉的丹麦作家,他的作品早在1913年就由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周作人进行了介绍。近一个世纪以来,安徒生童话在中国
学位
语言存在于人类生活当中,它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文化现象,任何一种语言都不可能离开文化而单独存在,必须要存在于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因此每一种语言均代表着一种特有的文化
学位
艾柯不仅是一名著名的符号学家和文学批评家,而且是位多产的作家。许多读者主要是通过他的第一部小说《玫瑰之名》认识和了解他,自从1980年小说出版以来,特别是在1983年被翻
学位
在语言结构中,词汇是基本的材料,也是语言中比较活跃的成分,在外语学习中很难掌握。其中,词汇搭配的学习是最难的一部分。因此,外语学习者往往在选词和词的搭配方面出现错误。许多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