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70年代,系统概念的提出加速了翻译研究。翻译研究者的兴趣更多转向在社会文化语境下描述翻译,进而在译入语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来分析文本策略,分析译文的产生与接受。文学系统由社会文化系统中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多种元素组成。翻译作为构成社会文化系统的成分之一,其行为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在与目标语文化的其他因素相互影响中,翻译为目标语文学系统带来变化,注入营养。
基于小说《达·芬奇密码》在中国的翻译与接受语境描述分析,从系统理论视角,本文研究了该小说在中国畅销的社会文化因素,主要从赞助人、译者、读者三个因素来考察小说在中国的译介。研究发现该当代文学文本的翻译决非远离社会文化因素影响的行为。在中国的接受语境中,赞助人、译者、读者在翻译过程中各自发挥了自己的影响,最终导致了该小说的接受。虽然遭遇阻碍力量,但赞助人中的促进力量最终构成了该翻译小说畅销的强大动力。作为社会成员的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必须要在发挥创造性与符合赞助人的要求、符合目标读者期待两者间平衡。社会制约性和译者主体性是翻译行为中共存的两面。《达·芬奇密码》是以中国一般读者为目标读者,以满足读者的审美与文化需求为目的的文学翻译文本,读者在小说翻译之前、其间、之后都发挥了作用。
本研究还发现翻译小说《达·芬奇密码》引起了目的语词语、文学创作类型与写作技巧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大众悬疑小说的地位。这说明非但经典文学作品会影响目的语文学,当代通俗小说翻译亦引起了目的语文学系统的变化。非但译界关注较多的清末民初时期的文学翻译对我国文学系统产生影响,当代文学翻译,特别是21世纪初以来的文学翻译对目的语文学系统也是有影响的,译界对此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