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2012年5-7月我国双支架底拖网在马达加斯加虾渔场作业采集的渔获数据,分析马达加斯加虾渔场的各品种渔获产量、组成比例、时间变动、渔场的空间分布特征。结合该渔场的作业水深、海水表层温度、海水表层盐度、叶绿素a等环境因子数据,研究虾渔场形成与各因子的关系,并分析和讨论渔场形成条件及渔场变动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本次调查期间共捕获虾类50.55t,CPUE为30.21kg/h,其中印度白虾(Penaeus indicus)、独角新对虾(Metapenaeus monoceros)和其他品种(斑节对虾(Penaeus semisulcatus)、短沟对虾(Penaeus monodon)、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分别占总渔获的40%、43%和17%。其对应的月均渔获量分别为21.44t、16.22t和12.89t,3个月的CPUE分别为41.70kg/h、30.49kg/h和20.56kg/h。印度白虾、独角新对虾、短沟对虾、日本对虾的个体重量在4.6g~75g,以G4(19~26g/尾)级中,虾的产量最多,为13.70t。斑节对虾的个体重量在25~370g,以R2(100g~200g)级中,产量最大,为1.25t。同时兼捕了一些鱼类,主要有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海鳗(Anguilliformes)、海鲶(Ariussinensis Lacepede)和黄鲷(Dentex tumifrons)等。印度白虾5-7月的捕捞产量分别为13.04t、4.18t、3.44t,其对应的CPUE分别为25.36kg/h、7.86kg/h、5.49kg/h。印度白虾产量的较大值出现在C4、C9、C10、C11四个渔区中,其中最大值出现在C11渔区中,为6.19t,其CPUE的最大值也出现在C11渔区中,为24.62kg/h。在C1、C2、C8~C12渔区中,CPUE均在12.57kg/h以上。最大产量出现在作业水深为10~15m,为8.99t。CPUE随水深的增加而逐渐变大,CPUE变化差异较小,在9.21kg/h~14.34kg/h。其CPUE的峰值出现在27.5℃~28.0℃之间,为34.62kg/h。产量、CPUE在叶绿素a为0mg/m3~3 mg/m3,均有较大值,但其值随叶绿素a增大而逐渐减小。在盐度34.4~35.0,CPUE均较大,其峰值在盐度34.6~34.8,为23.75kg/h。CPUE随海水表层盐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独角新对虾5-7月的捕捞产量分别为6.94t、8.42t、6.60t,其对应的CPUE分别为13.49kg/h、15.82kg/h、1.53kg/h。在C3、C4、C10、C11渔区中,产量均在3.27t以上,CPUE的最大值出现在C12渔区中,为19.07kg/h。其CPUE随水深的增加而逐渐加大,在作业水深15m~25m,CPUE为15.14kg/h。CPUE在海水表层温度26.5℃~27℃,出现极大值,为33.37kg/h。CPUE随叶绿素a变化而逐渐减少,在叶绿素a为1mg/m3~2mg/m3之间出现最大值,为14.78kg/h。在海水表层盐度为34.4~34.6,CPUE最大,为19.47kg/h。其他品种(短沟对虾、斑节对虾、日本对虾)5-7月的捕捞产量分别为1.47t、3.67t、2.85t,其相应的CPUE分别为2.86kg/h、6.81kg/h、4.54kg/h。产量的较大值出现在C4、C11渔区中,分别为2.44t、2.09t。产量集中在作业水深10m~15m,CPUE的峰值出现在作业水深20m~25m,为6.52kg/h。CPUE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大,CPUE在叶绿素a各个范围内,没有较大差异,在4.00kg/h~5.85kg/h。产量主要集中在盐度为34.8~35.4之间。从总体上来看,CPUE随叶绿素a、盐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随海水表层温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随作业水深的的增加而逐渐增大。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我国渔业公司可持续的利用、开发当地的虾资源,为公司更有效、合理安排生产捕捞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提高公司经济效益,对该区渔场的研究也填补了中国远洋渔业在马达加斯加西海岸虾渔场研究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