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调查新疆某三甲医院医务人员职业紧张、职业倦怠以及工作能力的基本情况,探讨医务人员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和工作能力的关系,为缓解医务人员职业紧张和职业倦怠、提高工作能力提供干预措施。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新疆某三甲医院临床、护理岗位在岗1年以上的600名医务人员进行一般人口学问卷、职业紧张量表(OSI-R)、中式职业倦怠问卷(CMBI)和工作能力指数(WAI)问卷的调查。结果:1.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29份,回收率为88.17%。2.职业紧张水平研究结果显示:本次调查的医务人员和全国职业紧张常模得分相比,在职业任务问卷和个体紧张问卷中,任务过重、任务不适、任务模糊、任务冲突、责任感、业务紧张反应、心理紧张反应、躯体紧张反应得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子项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水平;而在职业任务问卷和个体应对资源问卷中,工作环境、娱乐休闲、自我保健、理性反应得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子项得分均低于全国常模水平。岗位性质、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在高、中、低三个紧张程度组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医务人员在职业任务问卷、个体紧张问卷和个体应对资源问卷得分上男性高于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工龄的医务人员在职业任务问卷中,任务过重、任务不适、任务模糊、责任感得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岗位性质的医务人员在职业任务和个体应对资源得分上医生均高于护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文化程度的医务人员在职业任务和个体应对资源得分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婚姻状况的医务人员在责任感和自我保健方面得分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夜班频率的医务人员在职业任务和个体紧张得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个体应对资源得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职业倦怠情况调查显示:在职业倦怠问卷中,情感耗竭、去人格化、低个人成就感维度,在不同的民族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岗位性质和夜班频率的医务人员在职业倦怠问卷中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紧张程度组医务人员之间职业倦怠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紧张程度越高的医务人员职业倦怠感也越加明显。4.工作能力情况调查显示:医务人员总体工作能力得分差、中、高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9.31%、67.86%、2.83%;医务人员工作能力得分在高、中、低三个紧张程度组上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民族医务人员工作能力得分和工作能力程度差、中、高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工龄的医务人员工作能力得分和工作能力程度差、中、高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工龄≤10年的医务人员工作能力得分低于工龄>10年的医务人员;不同岗位性质的医务人员工作能力得分和工作能力程度差、中、高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夜班频率的医务人员工作能力得分和工作能力程度差、中、高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医务人员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和工作能力的相关分析显示:职业任务、个体紧张反应、个体应对资源与性别、岗位性质、文化程度呈正相关,个体应对资源与夜班频率呈负相关;职业任务、个体紧张反应与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呈正相关,与工作能力呈负相关;个体应对资源与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呈负相关,与工作能力呈正相关;工作能力与工龄、岗位性质、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和个体应对资源呈正相关,与职业任务、个体紧张反应、人格解体和成就感降低呈负相关。6.影响医务人员工作能力的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医务人员工作能力的主要因素是工龄、文化程度、个体紧张反应和人格解体。结论:1.此次调查医务人员的职业紧张程度高于全国常模,80%的医务人员处在高度职业紧张状态下。2.不同性别、婚姻状况、学历、工龄、岗位性质和夜班频率是职业紧张的贡献因素,责任感对职业紧张的影响最大,任务过重、任务不适、任务冲突次之。3.随着职业任务和个体紧张反应的增高,个体应对资源也增高,故加强应对资源和提高应对措施,能有效提高应对能力。4.不同民族、岗位性质、夜班频率是职业倦怠的贡献因素,紧张程度越高的医务人员职业倦怠感也越明显。5.本次调查的医务人员总体工作能力得分差、中、高所占比例分别为29.31%、67.86%、2.83%,整体工作能力有待提高。6.影响医务人员工作能力的主要因素是工龄、文化程度、个体紧张反应和人格解体。工龄越长、文化程度越高对工作能力的有利影响越大,而个体紧张反应和人格解体是工作能力的不利因素,各量表间存在紧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