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罩联合自主呼吸胸科麻醉对自发性气胸患者炎症反应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来源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LAOQ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喉罩联合自主呼吸胸科麻醉对自发性气胸胸腔镜手术患者炎症反应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恩泽医院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择期行VATS肺大泡缝扎术的自发性气胸患者,随机分成支气管麻醉单肺通气组(C组,n=15)和喉罩联合自主呼吸组(L组,n=15)。两组均以右美托咪定0.3μg/kg提前10min静脉泵注。C组以舒芬太尼0.4μg/kg、丙泊酚1.5mg/kg和罗库溴铵0.6mg/kg进行麻醉诱导,3min后插入双腔支气管导管,纤维支气管镜定位,予间歇正压机械通气,设定潮气量4-6ml/kg,呼气末正压+5cmH2O,术中呼气末CO2(PetCO2)保持在35-45mmHg,吸气末峰压小于30cmH2O;七氟烷0.6-1MAC、丙泊酚80-150mg/h、瑞芬太尼0.1-0.15μg?kg-1?min-1和右美托咪定0.4-0.6μg?kg-1?h-1静吸复合维持麻醉。L组以舒芬太尼0.1μg/kg、丙泊酚2.5mg/kg进行麻醉诱导,待BIS值降至45时,置入I-gel喉罩,七氟烷0.8-1.2MAC、丙泊酚80-150mg/h、瑞芬太尼0.04-0.08μg?kg-1?min-1和右美托咪定0.4-0.6μg?kg-1?h-1静吸复合维持麻醉。两组患者于手术开始前以0.75%罗哌卡因3ml分别阻滞两个手术戳孔处附近的四根肋间神经。L组进胸时行二氧化碳人工气胸(压力8mmHg)使患侧肺逐渐萎陷以暴露术野,直视下行2%利多卡因5ml喷洒脏层胸膜表面,再予2%利多卡因3-5ml阻滞迷走神经胸部干。两组拔管(喉罩)后送恢复室,均给予相同配方PCIA。记录两组术前(T1)、开胸后(T2)、缝扎时(T3)、关胸前(T4)、拔管后(T5)5个时间点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R)、PetCO2,抽取术前(T1)、术后第1d晨(T6)、术后2d晨(T7)3个时间点静脉血检测血白细胞数量、淋巴细胞比例、中性粒比例。术前(T1)、术后1d晨(T6)、2d晨(T7)、3d晨(T8)4个时间点测定静脉血中皮质醇、C反应蛋白(CRP)、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以及IL-2、IL-6、IL-10、TNF-α、IFN-γ水平。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中麻醉药用量、术后镇痛泵用药量、术中和PACU出现呛咳、高碳酸血症(PetCO2>70mmHg)、低氧血症、呼吸抑制(<8次/分)发生次数。评估患者术后1d(T6)、2d(T7)、3d(T8)恶心呕吐、咽痛、疼痛评分(VAS);记录患者胸管拔除时间、住院时间。
  结果:1.一般资料、麻醉及镇痛用药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麻醉时间、手术时间、苏醒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组诱导时间(21.07±0.49min)和拔管时间(11.67±2.10min)明显长于L组(15.07±0.23min、3.93±0.44min,P<0.05)。C组舒芬太尼(24.40±0.96μg)、瑞芬太尼(578.40±16.42μg)用量明显多于L组(9.10±0.60μg、210.10±9.44μg,P<0.05),L组右美托咪定、七氟烷、丙泊酚、氟比洛芬酯用量明显多于C组(P<0.05)。
  2.术中生命体征比较:L组在T2、T3时点MAP各为(71.81±9.76)mmHg、(72.93±3.10)mmHg,明显低于C组(80.81±9.28,77.49±6.38mmHg,P<0.05),L组在T3、T4时点HR各为(77.20±8.35)bpm、(75.67±5.52)bpm,明显高于C组(68.13±8.48、64.00±6.73bpm,P<0.05);L组在T2、T3、T4时点PetCO2明显高于C组(P<0.05)。L组RR在T2、T3时点各为(8.53±2.80)bpm、(12.47±2.42)bpm,明显低于C组(13.41±0.99、13.67±1.05bpm,P<0.05),T4、T5时点分别为(15.61±3.23)bpm、(16.53±1.73)bpm,明显高于C组(14.2±0.86、12.6±0.63bpm,P<0.05)。
  3.炎症反应和免疫功能指标:两组患者皮质醇浓度随时间而降低,T8时点开始上升,L组在T8时点为(7.10±4.13)μg/dl,高于C组(2.53±2.35)μg/dl(P<0.05)。CRP和IL-6随T1、T6、T7、T8时点逐渐升高,在T6时点,L组CRP水平(5.10±3.75)mg/L明显高于C组(2.31±2.02)mg/L(P<0.05),IL-6水平(9.86±9.72)pg/ml也明显高于C组(3.01±1.96)pg/ml(P<0.05)。L组CD8+在T8时点为(30.58±2.67)%,高于C组(28.01±3.05)%(P<0.05);L组IFN-γ在T8时点为(1.69±0.31)pg/ml%低于C组(2.19±1.06)pg/ml(P<0.05)。L组淋巴细胞比例在T6时点(6.65±0.59)%低于C组(8.43±1.43)%(P<0.05)。两组各时间点外周血白细胞数量、中性粒比例、CD3+、CD4+、IL-2、IL-10、TNF-α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4.术中术后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呛咳、低氧血症、呼吸抑制、高碳酸血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组在T6、T7、T8时点VAS评分均低于C组(P<0.05)。两组PONV发生率相似,但C组T6时点咽痛发生率多于L组(46.7%vs13.3%,P<0.05)。
  结论:喉罩联合自主呼吸胸科麻醉行VATS术安全可行,肋间神经复合迷走神经阻滞和胸膜表面喷洒能满足手术效果并提高术后镇痛效果,减少术后咽痛发生。术后部分炎症反应和免疫功能指标未优于支气管麻醉组,可能与自主呼吸胸科麻醉组的阿片类药物使用剂量过少、手术时间延长和导管源性不适有关。
其他文献
目的: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atinopathy, DR)是DM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成年人后天性低视力的主要原因。临床主要分为非增殖期DR(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 NPDR)和增殖期DR(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 PDR)。非增殖期DR主要表现为眼底的微动脉瘤、静脉串珠
目的:对成人斯蒂尔病 (adult onset Still′s disease,AOSD) 与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进行复习、比较,并将两者的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和β-微球蛋白(β-microglobulin,β-MG)水平进行统计分析,以了解它们在成人斯蒂尔病的意义,以及在成人斯蒂尔病与淋巴瘤的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0年~200
目的:  MicroRNAs(miRNAs)是一类内源性的单链非编码RNA(长度约为20-24nts),其在生物体内的多种生物学过程中,起着重要调控作用。miR-182是人类及小鼠视网膜中表达量最高的miRNAs分子之一,然而,其在视网膜发育中的作用尚未清楚。本研究以miR-182基因敲除(KO)小鼠作为动物模型,研究miR-182在视网膜发育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方法:  通过基因型鉴定,获取
目的:  血流感染(Bloodstream infection,BSLs)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感染性疾病.感染的病原菌中检出率最高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白色念珠菌.现有的研究报道发现,侵入循环系统的病原微生物,可以通过调节炎症反应介导机体组织损伤和死亡.外周血单核细胞作为一种重要的免疫细胞,在感染后病理生理进程中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小鼠循环单核细胞亚群主要分为炎症性亚群(Ly6ChiCD1
学位
目的  乳腺癌是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分子靶向治疗已成为继手术、放疗、化疗后的一种极具前途的治疗方式,寻找乳腺癌有效的治疗靶点进行相应的靶向治疗已成为当前乳腺癌相关研究的热点之一。分子靶向治疗是以肿瘤细胞内特异的标志性分子为靶点,进行有效干预,从而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并进行有效治疗。所以,寻找有效的肿瘤分子标志物是当前的主要任务。  miRNA是一类长度为18
学位
背景和目的  针刺作为中国传统医学,对心脏、视神经及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均有保护作用,近年来,有研究显示电针足三里可减轻脓毒症及内毒素休克所致急性肺损伤,而电针足三里对肢体缺血再灌注继发的肺损伤是否具有保护效应,目前尚无相关研究。本实验通过建立双下肢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电针足三里预处理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所致肺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为临床干预缺血再灌注肺损伤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  方法  
目的  对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育英儿童医院住院且发热1周以上的14岁以下儿童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儿童中长期发热的临床特征和病因构成。  方法  1.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育英儿童医院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且发热持续时间>7天的14岁以下住院儿童病例。收集纳入病例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及治疗等资料,并进行分析讨论。  2.根据发热时间为分为3组:~14天组、~2
学位
目的:探讨硬膜外自控镇痛对原发性肝癌肝部分切除患者院内感染及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我院肝胆外科择期行腹腔镜下原发性肝癌肝部分切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硬膜外镇痛组(E组)与静脉镇痛组(I组)。E组给予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及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I组采用全身麻醉及术后静脉自控镇痛。通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Ramsay评分分
学位
背景和目的: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是由各种原因所导致的以神经病理性改变为基础的顽固性疼痛,其发病率高,发病机制复杂。目前临床上常用阿片类药物和非甾体抗炎药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但未取得有效的治疗。大量研究已证实miRNAs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发展。近年来对miR-34a的研究逐渐增多,其作用机制不断地被揭示,研究表明miR-34a在非肿瘤疾病,尤其是对于慢性损伤
目的  探讨丹酚酸A(Sal A)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利用体外糖氧剥夺(OGD)模型和体内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MCA-IR),研究SalA对Akt信号通路和胞浆型磷脂酶A2表达的影响,阐明SalA通过Akt信号通路调控胞浆型磷脂酶A2表达的分子机制。  方法  (1)采用线拴法构建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MCA-IR)模型。将正常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MCA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