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鄂东北地区拥有独特的地理区位、优越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孕育了各具特色的传统村落。目前城镇化、现代化发展的同时,传统村落却面临着加速衰败的困境。虽然“三农”问题得到国家关注,乡村振兴战略有序推进,但就实地调研及案头研究发现传统村的保护办法和发展策略趋于同质化,并不适用于所有传统村落。以此为契机,本文研究利用景观特征识别多层次、多角度的深入探索传统村落全貌,发掘传统村落的共性与个性,从而为鄂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鄂东北地区拥有独特的地理区位、优越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孕育了各具特色的传统村落。目前城镇化、现代化发展的同时,传统村落却面临着加速衰败的困境。虽然“三农”问题得到国家关注,乡村振兴战略有序推进,但就实地调研及案头研究发现传统村的保护办法和发展策略趋于同质化,并不适用于所有传统村落。以此为契机,本文研究利用景观特征识别多层次、多角度的深入探索传统村落全貌,发掘传统村落的共性与个性,从而为鄂东北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参考。本文从整体视角构建传统村落景观特征识别的研究框架,形成全域景观特征类型识别、传统村落景观面域划分和传统村落景观面域及个案特征识别三个阶段递进识别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基于传统村落景观特征识别结果,提出传统村落景观共性与个性保护策略。全域景观特征类型识别可从整体上把握传统村落赖以生存的自然基底环境,选取地貌类型、坡度、土地覆盖三种要素,统一数据尺度后在Arc GIS平台进行模糊叠加并运用K-Means聚类分析得到18种景观特征类型,经空间叠加及解译鄂东北传统村落分布在5种景观特征类型里,其识别结果作为后两阶段识别研究的基础。传统村落景观面域划分的目的在于为传统村落管理部门层面制定区域保护政策等提供一种支撑。从地理环境、物质形态、非物质形态三方面选取能综合反映传统村落景观特征的15个景观要素构建要素体系,并通过相关资料整理和实地调查确定要素包含的类型,运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确定了组团关系和基底环境作为主导因子,并对51个传统村落样本进行系统聚类,按照面域划分原则,以聚类结果为基础,结合描述型因子综合判断,进行空间叠加及微调后划定独立式-山林宗族防御主导型、团块式-平原农商宗族主导型、散点式—丘陵河谷农耕主导型三个传统村落景观面域。传统村落景观面域及个案特征识别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补充增加建筑细部等子要素以及审美感知部分。景观要素特征信息通过详实案头资料及充分实地调研获取并整理成图文,对三个传统村落景观面域分别进行景观特征识别描述,并选取有代表性的潘家垸村、罗家岗湾、谢店古村进行更详细的个案识别描述。最后基于传统村落景观特征,从生存环境及保护现状出发提出面域共性保护策略,再针对各景观面域从景观组成要素保护的角度提出个性保护性策略。综上,本研究基于景观整体性,在不同识别阶段根据尺度与要素显著性各有侧重,优化要素选取和识别方法,综合识别出鄂东北传统村落景观特征。研究成果可作为区域内传统村落景观系统保护与管理的基础支撑,为政策导则、规划策略等提供参考依据。
其他文献
在老龄化现象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山地城市滞后的公交系统发展与快速增加的老年人间的矛盾加剧,城市公共交通发展速度缓慢,不利于促进老年人公交出行及都市公交建设。分析山地城市地形因素对老年人公交出行的影响机制,提高老年人公交出行率,是推动城市适老化公共交通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本文以贵阳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域,借助Arc GIS软件,通过改进后的两步移动搜寻法分析在地形因素影响下山地城市老年人公交可达性的空间
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其增产稳产对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氮和磷是作物生长发育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形成,因此在农业生产中普遍施用氮肥和磷肥来保障作物产量与经济效益。前期研究表明,锌肥与氮磷配施有利于水稻生长和产量形成,然而,施锌对水稻根际土壤中氮和磷的形态转化及其作用机制尚未明确。本研究以籼型杂交稻广两优35为研究材料,通过氮锌和磷锌配施的盆栽试验,分析了不同施氮和施磷水平下配
农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秸秆,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人们寻求多种多样的途径对秸秆进行资源化处理,其中,将其热解制备成生物炭的途径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秸秆生物炭自身富含大量养分元素,且可以促进土壤养分转化,因此还田后可以起到培肥土壤的作用,同时它也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良好的固碳潜力,还田后能促进土壤碳封存,是减缓全球温室效应的重要手段,因此研究秸秆生物炭还田培肥土壤及其固碳潜力的效
近年来,民族村寨旅游在我国迅速兴起,已成为民族地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的一种重要方式,尤其是党的十九大国家决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民族村寨旅游再次成为学者争相研究的对象。而地方性是一个地方特有的属性,旅游发展对民族村寨地方性要素的形成和变化影响显著,研究旅游影响下民族村寨地方性的流变规律,可以更好地协调旅游发展与地方性构建的关系,促进民族旅游村寨空间的良性生产,对民族旅游村寨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
全氟和多氟化合物(Per-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PFASs)具有良好的物理化学性质,自投入使用后广泛应用于世界范围的工业产品和商业消费品中。其中,全氟己烷磺酸(Perfluorohexane sulfonate,PFHxS)作为全氟辛烷磺酸(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PFOS)的短链同系物替代品,由于近年来使用量不断增加,环境排放量
氮和钾是鲜食玉米生长发育所需的大量营养元素,对鲜食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有重要影响。但是在鲜食玉米种植过程中,农户们为了提高鲜食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常常过量施用氮钾肥,由于作物吸氮量较大,且氮肥不稳定,易挥发,土壤中氮肥残留量较少,钾肥残留量较多,连年的盲目施钾导致土壤中富含大量的钾元素。湖北鲜食玉米种植区域内土壤富钾以及氮钾肥不合理施用成为影响鲜食玉米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本试验在大田条件下,以鲜食玉米品
种植紫云英和稻草还田是提高水田土壤肥力的关键因素。有关紫云英或稻草与化肥不同施用量配施的效应已有大量研究。随着我国秸秆禁烧政策的实施,绿肥栽培与稻草还田联合应用越来越普遍。联合还田下的C/N比对微生物生长更有效,可提高土壤肥力,降低化肥施用量,促进水稻产量。然而,关于联合还田与化肥减施结合的研究相对较少。该研究通过三个田间试验(种植紫云英后化肥的减施量、种植紫云英结合稻草还田后化肥的减施量,以及紫
在历史进程中人地关系不断发生变化,导致区域风景也随之不断改变。随着三峡工程建设,西陵峡风景在短时间内产生了急剧的变化。基于地脉和文脉对这种因大型工程建设引起的风景变化进行全面认识和系统梳理,厘清工程前后的风景特质变化,将为西陵峡风景管理与保护提供依据。本研究从时空的角度系统梳理了西陵峡风景营建,全面认识了研究对象。结合区域风景的发展演进特征,从宏观的山水格局和微观的风景感知视角来划定研究对象范围,
状态转换是光合生物快速响应波动光环境下维持光系统(PSs)间激发能平衡的一种重要光保护机制,这种机制由氧化或还原的质体醌(PQ)池诱导。在植物和绿藻中,细胞色素(Cyt b6f)可感知PQ池的变化并与一种特定的激酶作用,引发捕光复合物II(LHC II)运动。相比之下,蓝细菌状态转换虽被广泛研究,但涉及藻胆体(PBSs)内部的分子机制模型目前尚无定论。Synechocystis sp.PCC680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氨(NH3)已经成为农业和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原料。氨气是一种有毒有害气体,会严重危害着环境和人体健康。因此对氨气的捕获和回收,无论是对环境还是资源,都是十分重要。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作为一种新型多孔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高孔隙率和可设计的化学结构,在气体吸附和储存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本论文中,为了提高MOFs对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