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转喻具有概念性质,其不可或缺的作用在认知语言学领域已获共识,但仍有不少争议问题需加以系统全面研究。有些转喻基于空间部分-整体关系中的相邻性,体现为原型核心,有些则倾向于边缘化且依附于情境。本文基于原型理论,围绕转喻及层面化与区激活,比较转喻及其相关语义过程的异同点,讨论层面化和区激活是否应归为转喻,进而厘清转喻及其相关现象之间的关系。具体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1)转喻是否有程度区别?换言之,转喻化、层面化、区激活三者之间的转喻性差别如何?
(2)转喻化、层面化和区激活三者的语义识解之间究竟存在何种异同之处?
(3)影响转喻定义标准的因素有哪些?
本文以Piersman和Geeraerts(2006)原型理论、Langacker认知参照体理论,以及RuizdeMendaoza(2011)“转喻和认知操作”为理论基础。原型理论以空间部分-整体关系中的相邻性作为转喻范畴的基石和出发点,认为语言不同的转喻表达模式可以在相邻性的基础上进行分类,并加以统一连贯的解释;主张通过“接触强度”、“有界性”和“域”这三个维度来分析转喻性语义转换的动态过程,根据三个维度讨论典型转喻及其相关类型(层面化与区激活)之间的关系。Langacker将转喻视为一种参照体现象;据此,人们在认知上将一个常规命名的概念实体作为参照体,为把握另一个目标概念实体提供心理通道。参照体也是一种相邻性体现,将突显的或容易理解的概念实体作为参照体有助于把握非突显或难以理解的概念实体。
本研究具体采用理论思辨和语料支持的定性方法,对转喻化及相关现象作描述性与阐释性分析。主要发现如下:首先,转喻化涉及域扩展与域缩减,这两种认识操作是转喻机制的主要表现。转喻化涉及域扩展与域减缩,属于典型转喻范围。其次,层面化与区激活体现域缩减这一认知操作,涉及词汇的常规匹配。层面化属于非原型的转喻,而区激活则一般不属于转喻。再次,转喻化、层面化与区激活相同之处在于三者均涉及域缩减这一认知操作,并且都属于参照体与激活现象;但由于层面化与区激活都是概念的次域突显,两者可发生一定程度的重叠,而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层面本质上是处于从属地位的次域,而激活区则可以是核心次域或从属次域。最后,转喻不仅可以从内部定义为一个概念域内发生的某种概念“替代”(A FOR B)关系,而且可以从外部将这种替代性内容操作与其他类别的内容操作进行对比,从而认清转喻的本质,完善转喻的定义。
这些发现对转喻进一步研究具有一定理论启示。研究转喻、层面化与区激活三者之间关系,首先必须厘清相关概念;借助原型理论中“相邻性”这一核心概念,可望为认知语言学转喻问题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1)转喻是否有程度区别?换言之,转喻化、层面化、区激活三者之间的转喻性差别如何?
(2)转喻化、层面化和区激活三者的语义识解之间究竟存在何种异同之处?
(3)影响转喻定义标准的因素有哪些?
本文以Piersman和Geeraerts(2006)原型理论、Langacker认知参照体理论,以及RuizdeMendaoza(2011)“转喻和认知操作”为理论基础。原型理论以空间部分-整体关系中的相邻性作为转喻范畴的基石和出发点,认为语言不同的转喻表达模式可以在相邻性的基础上进行分类,并加以统一连贯的解释;主张通过“接触强度”、“有界性”和“域”这三个维度来分析转喻性语义转换的动态过程,根据三个维度讨论典型转喻及其相关类型(层面化与区激活)之间的关系。Langacker将转喻视为一种参照体现象;据此,人们在认知上将一个常规命名的概念实体作为参照体,为把握另一个目标概念实体提供心理通道。参照体也是一种相邻性体现,将突显的或容易理解的概念实体作为参照体有助于把握非突显或难以理解的概念实体。
本研究具体采用理论思辨和语料支持的定性方法,对转喻化及相关现象作描述性与阐释性分析。主要发现如下:首先,转喻化涉及域扩展与域缩减,这两种认识操作是转喻机制的主要表现。转喻化涉及域扩展与域减缩,属于典型转喻范围。其次,层面化与区激活体现域缩减这一认知操作,涉及词汇的常规匹配。层面化属于非原型的转喻,而区激活则一般不属于转喻。再次,转喻化、层面化与区激活相同之处在于三者均涉及域缩减这一认知操作,并且都属于参照体与激活现象;但由于层面化与区激活都是概念的次域突显,两者可发生一定程度的重叠,而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层面本质上是处于从属地位的次域,而激活区则可以是核心次域或从属次域。最后,转喻不仅可以从内部定义为一个概念域内发生的某种概念“替代”(A FOR B)关系,而且可以从外部将这种替代性内容操作与其他类别的内容操作进行对比,从而认清转喻的本质,完善转喻的定义。
这些发现对转喻进一步研究具有一定理论启示。研究转喻、层面化与区激活三者之间关系,首先必须厘清相关概念;借助原型理论中“相邻性”这一核心概念,可望为认知语言学转喻问题提供新的研究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