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主体”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效性研究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SHIWENB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大学生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主要渠道,是大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思想阵地,是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重要思想平台。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面临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只有不断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才能使高校思政课教学在创新中发展。因此,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效性研究对于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从高校思政课教学这一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来看,如果各组成要素之间协调联动、同频共振,那么就能产生部分之和大于整体的效果。反之,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各主体之间彼此牵制、彼此分离,无法形成一股合力,就会导致自身功能弱化,思政课教学将紊乱无序,效果不佳。本文从国家主体、组织主体、教育主体、接受主体四个主体性要素的视角出发,探寻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效性的新模式。论文共有五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探究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是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论述主体与思政课主体、有效性与思政课有效性的基本内涵以及与论文相关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思政课“四主体”的结构与关系。分别阐述每个主体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这一实践活动中的分工和作用,梳理“四主体”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这一实践活动中的关系以及正确认识“四主体”关系的意义。第四部分是从“四主体”角度出发分析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效性的现状。首先论述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效性发挥取得的成效,其次,从各个主体以及各个主体关系角度出发,寻找制约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和产生问题的原因。第五部分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效性的策略。针对前面提出的问题,寻找国家主体、组织主体、教育主体、接受主体四主体视域下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效性的对策,让高校思政课教学既保持一定的科学性,同时也保持一定的合理性和整体性,从而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效性的发挥。
其他文献
价值认同是认同主体对认同客体内心接受和行为外化的重要驱动力,影响着客体价值属性的真正实现。新时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肩负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神圣使命,大学生对理想信念的价值认同与否意义重大。高校勇担培育时代新人的责任担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切实抓好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以理想信念教育促进社会价值共识的普遍形成和社会凝聚力的普遍提高。理想信念教育内容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价值标
学位
偶像崇拜是个体社会化的反映和社会历史发展的现象,也是一个时代的烙印。偶像崇拜是当代大学生中较为普遍的现象,对大学生学习和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在网络媒介和大众文化的环境背景下,大学生偶像崇拜也存在一些问题,为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和加强青年文化教育,亟需寻求一些新的策略。对大学生偶像崇拜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对其心理需求的探索,同时有助于挖掘偶像崇拜蕴藏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因此,
学位
在中国革命的发展中孕育了中国革命历史画,在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在领导们的成功带领下,在艰难曲折的革命实践中滋养出的革命经典作品。它蕴藏着艰苦奋斗、忠于理想信念、勇于牺牲、甘于奉献、舍小我为大我以及爱国主义等核心精神内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升华,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源泉与中国精神的价值指引。在这些优秀的传统品质的鼓励下使我们充满了敢于拼搏的力量,同时这些精神也可以作为我们宝贵的教学
学位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思政课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承担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核心地位,其职业自信状况是影响课堂教学“主战场”的输赢与思政课教师“主力军”的强弱的重要因素,直接关系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问题,是做好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必备条件。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制度化与规范化、思政课教师的神圣使命都对思政
学位
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不断被提高,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愈发关注。2020年教育部印发关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要求国内高校将推进课程思政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围绕课程思政的重点内容,在高校中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体系。在借鉴国内外现有丰富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使用实证研究方法,探索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思政教学的建设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问题成因,为其建
学位
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国内,着眼世界,为谋求世界发展、解决全球问题而形成的理论结晶。随着习近平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阐释日益系统、深刻,这一重要论述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也成为学界研究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基于此,本文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相关概念入手,梳理整合这一重要论述形成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着力对其实践路径进行探索,揭示其理
学位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国家大力鼓励和支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背景下,非公有制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一批优秀的非公有制企业也在这场经济大潮中脱颖而出,为我国在各个领域争先创新,如互联网领域的阿里、腾讯,通信行业的华为,汽车行业的吉利、比亚迪等等。相比在各自业务领域取得的骄人成绩,在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这一方面上,虽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效,但总体还
学位
责任是一切道德价值的基础,就其本质而言,它实际是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对个体提出的现实要求。当今时代是一个责任日益凸显的时代,个体只有明确自身的责任并切实地担负责任,才能避免在责任逃避中灭亡。与其他事物一样,责任总是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对不同的对象而言具有不同的规范。担当是个体对责任的承担,责任担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大学生来说,更是具有特别的意义,于是,从时代与现实
学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这是习总书记对于青年一代的殷切祈望。青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是实现中国梦的接班人,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重任。如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对高校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变得更为重要,不但利于推动和谐社会的构成,更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
学位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我国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新时代这个背景下,有效加强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开启“十四五”的新征程,显得格外重要。首先在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对国内外有关意识形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研究方法与创新点。第二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