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在对临床甘草的炮制历史沿革、现代文献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对生、炙甘草的指纹图谱、饮片中主要活性成分的含量、炮制过程中5种主要活性成分的变化规律以及炮制前后药理作用进行了研究。采用HPLC方法分别建立了甘草及炙甘草指纹图谱,比较了二者在化学成分上的差异,发现甘草蜜炙后整体谱图变化不大,但色谱峰峰面积普遍降低,数目有所减少,个别色谱峰峰面积百分比发生较大改变。对主要差异成分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分离并鉴定了芹糖甘草苷、甘草苷、异甘草素-葡萄糖芹糖苷、异甘草苷、甘草酸等5个成分。此外,还分得甘草查耳酮A以及β-谷甾醇,为炙甘草活性成分的含量测定打下了基础。首次采用HPLC方法对市售甘草及炙甘草饮片中芹糖甘草苷、甘草苷、异甘草素-葡萄糖芹糖苷、异甘草苷和甘草酸等五种活性成分的含量同时进行测定,结果发现炙甘草中主要活性成分的含量均明显低于生甘草。为控制甘草、炙甘草的质量提供科学依据。为考查炮制对甘草活性成分的影响,研究了甘草中5种主要活性成分随温度、时间、加蜜量以及炮制方法的变化规律。发现炮制时间30min,温度在130℃以上时,甘草苷、异甘草苷和甘草酸含量发生较大改变;炮制温度110℃时四种黄酮类成分在炮制60min后、甘草酸在炮制75min后含量不再产生较大变化。加蜜量的增加,使炙甘草主要成分含量降低,但对各成分之间含量相对比例影响不大。对甘草及其三种炮制品(炙甘草、蜜润甘草、清炒甘草)的指纹图谱进行比较,发现四种样品指纹图谱相似度很高,只在峰面积及各峰的相对比例上略有差别;对其14个主要色谱峰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以上研究为炙甘草炮制工艺的确定提供了一定的科学参考。根据甘草炮制前后临床疗效的差别,对生、炙甘草的增强免疫、镇咳、祛痰作用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甘草炮制后免疫功能改善作用强于生品,而镇咳及祛痰作用有所降低,为甘草及炙甘草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