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及目的胰胆管汇合异常(pancreaticobiliary maljunction, PBM)指胆总管与胰管在十二指肠壁外汇合,形成“共同管”,不受Oddi括约肌控制,或胰胆管不汇合,分别进入十二指肠壁。这种先天性的解剖学上的汇合异常与胰胆系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以往,关于胰胆管汇合部的解剖研究多是在尸体解剖或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edochopancreatography,ERCP)等基础上进行的,属于有创研究。现在,随着螺旋CT(computer tomography)这一活体、无创的检查设备及图像后处理技术的迅速发展,可以清楚显示胰胆管汇合部及相邻腹腔脏器的解剖形态,为胰胆系疾病的诊断也提供了便利,但是CT扫描也存在不足,除具有一定的辐射损伤外,对于有比剂过敏倾向、梗阻性黄疸及血液中胆红素明显增高者,不宜行CT增强扫描检查。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MRCP)的出现,不需对比剂即能获得胰胆管系统解剖和病理变化,有效弥补ERCP和CT检查的缺陷。本研究以MRCP活体解剖为基础,结合MRI图像及临床资料,探讨胰胆管汇合的分型、发生率及异常汇合与胰胆系疾病的关系。材料和方法统计2010年1月~2011年12月间,因怀疑有胰胆系疾病来我院进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同时行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查的患者共963例,去除术后检查、复查、MRCP图像质量不佳的269例外,符合测量和诊断要求的694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93例,女301例。三名医师对MRI及MRCP图像进行分析,诊断疾病,记录胰胆管汇合类型,判断胆总管有无扩张,测量胰胆管汇合角度、共同管长度等,应用SPSS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根据胰胆管汇合部解剖形态及共同管长度,将胰胆管汇合分为正常型(453例,65.3%)和异常型(241例,34.7%),其中异常型又可分为胰管开口于胆管型即P-B型(84例)、胆管开口于胰管型即B-P型(85例)和分别开口型(72例)。在正常型和异常型两组之间,胰腺炎、胆系肿瘤、胰腺肿瘤的发生率有明显差异(P<0.05),异常型更容易发生胰胆系疾病。进一步比较异常型中的各型合并胰胆系疾病的发生率,经fisher精确检验显示,发现胆系结石胆囊炎和胰腺肿瘤的发生三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B-P型和P-B型的胰腺炎明显高于分别开口型,而B-P型胆系肿瘤明显高于P-B型、P-B型明显高于分别开口型(P<0.05)。正常型和异常型合并胆总管扩张的发生率相近(P>0.05),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PBM很容易合并胰胆系疾病,特别是胰腺炎、胰胆系肿瘤的发生明显增多;B-P型及P-B型胆系胰腺炎发生率较高;B-P型胆系肿瘤发生率高;胰胆管异常汇合与先天性胆总管扩张发生无相关性。MRCP检查有利于胰胆管汇合部的分型诊断,可为该部位病变的定位和定性诊断、胰胆系疾病早期诊断与预防性治疗提供重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