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洛丽塔》(Lolita)是著名美籍俄罗斯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英语代表作,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经典地位,其巴洛克式的语言使小说具有诗化的审美效果;同时,小说也被公认为一部由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转型之作,小说语言还体现出具有后现代主义色彩的形式特点,因而产生了黑色幽默般的戏谑效果及意义增值的叠合效果。自1964年第一个《洛丽塔》中译本问世以来,在两岸三地共出现过18个译本,译者20位。在众多译本中,虽然后期的译本在意义的把握上已经较为准确,但是对原文诗化、戏谑和叠合的语言三重审美效果,尤其是具有后现代主义色彩的戏谑效果和叠合效果阐释得还不够理想,且国内学界对《洛丽塔》译本的比较研究较为薄弱,还存在不少空白。鉴于此,本文拟对文本文体特征展开进一步的挖掘,通过对比译本,对小说语言的三重审美效果的翻译展开讨论,以探索如何在译语中再现原文语言的三重审美效果。全文分三章,第一章探讨原文语言诗化效果的翻译。作者通过制造一系列新奇的意象,对语词音韵和节奏进行精心的安排,从而使原文呈现出音韵动听、节奏规整、情感充沛、意象鲜明的诗化效果。第一章从意象凸显、音韵协和、节奏张驰三个角度,探讨如何在翻译时再现原文这些突出的文体特征,从而再现原文的诗化效果。第二章探讨原文语言戏谑效果的翻译。作者通过话语反讽、语调反讽和戏仿反讽手段,使小说呈现有后现代特色的黑色幽默般的戏谑效果,第二章相应从这三个角度进行探讨:一,对原文有意在语体、语义、感情色彩方面误用语言而产生的戏谑效果的翻译研究;二,集中探讨如何在翻译中再现原文通过叙述态度与叙事内容、表现意旨相悖而形成的充满戏谑感的叙述语调;三,原文对经典文本进行滑稽模仿,这样的戏谑效果在翻译中如何再现。第三章探讨原文语言叠合效果的翻译。本文所说的叠合效果,指的是作者按照自己的创作意图并根据小说主题的需要,通过有意识地挖掘英语词汇和句型的表意功能,使形式为内容服务,在形式的更新时也出现了意义的增值,因而产生的语言审美效果。叠合效果和后现代主义“不确定性”的世界观相符,作者通过对“结合规则”的应用,杜撰新词、“累赘”铺排、拼贴材料使小说语言呈现出叠合效果,第三章即从上述三个角度探讨这些具有后现代色彩的语言形式特征如何在翻译中再现。在文本分析的过程中,总结了一些与再现上述三重审美效果有关的翻译技巧。在翻译中,保留原文物象、保持句式规整、安排字数长短、凸显译词轻重音效果、发挥译语平仄优势等有助于再现原文诗化效果。不因译语通顺之便,保留原文具有后现代主义色彩的语言形式特征:如,一一对译出“累赘”使用的连词,对逻辑“混乱”的语义不加改动,是再现原文戏谑、叠合效果的最佳手段。同时,选择语义最具张力的词语,甚至添加修辞手段,在选词色彩上体现出原文对某种文体的刻意模仿等,也有利于再现原文戏谑效果。当对原文形式与效果不能兼顾时,应先传达出原文意义叠合的效果,再以注释等方式对原文形式缺失进行一定的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