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普曼写到: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由于实际活动范围、精力注意力有限,不能对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的事物保持经验性接触,在超出自己亲身感知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机构去了解。从他的这句话,可以得出,人们接触的信息已经被加工过了,而这些信息就是构成拟态环境的要件。根据李普曼的观点,可以获知我们周围的环境已经“环境化”了。[1]网络的出现又给我们带来一种全新的环境体验,如何去正确地认知新环境——即网络二重拟态环境,是相当有必要的问题。文中笔者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中分析网络二重拟态环境,网络社会根植于社会大环境中,实质上是存在于社会中的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个实在的世界,那么它所构织的社会环境自然也是社会存在;网络社会是依托于现实社会而存在的,而且它本身依托的物质基础也是实在的,因此它所构织的网络环境也是“实在”的。正确认识网络环境是正确分析网络二重拟态环境的基础。人类自从来到这个社会中,始终和社会环境分不开,文中大致梳理了每个社会阶段人与环境的关系,并用图示加以解释。今天我们生活的环境已经不是传统媒体独大的时代了,网络媒体已经登上历史的舞台,种种条件的具备,逐渐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环境。在网络资讯日益发达、海量信息摆在人们面前的时候,我们是否要对新的传播与交流方式的诞生持理论怀疑的态度。李普曼的欧美拟态环境是否适应网络构建的拟态环境,或者他的理论能否向前发展,这些问题是值得思考的。网络的出现构织了一种建构在社会环境中的拟态环境,笔者在本文中称这种环境为网络二重拟态环境。网络二重拟态环境是基于拟态环境理论和信息环境的环境化而提出的,此理论旨在说明网络二重拟态环境存在的基础,有何新的特点,而且它又有别于拟态环境。网络二重拟态环境和拟态环境都置身于社会环境之中,并有相互重叠的部分,文中给出了具体的图示。网络二重拟态环境作为一种新生的环境,它自身又有新的特点,比如网络二重拟态环境的隐性化、环境空间的虚拟化、环境主体的广泛化等。笔者在文中细致论述了网络二重拟态环境,并结合李普曼的拟态环境理论,对比分析两种拟态环境的区别。对于网络二重拟态环境这一全新的环境,笔者分别从社会环境、受众、传播学理论、新闻来源四个方面阐述了此环境带来的影响。本文最后对此环境研究的困难和意义作了一定的分析和阐述,并大胆提出了网络二重拟态环境框架设计。文中之所以不是按照整体框架分析、论述网络二重拟态环境,实在是出于自身能力有限及缺乏相关的实验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