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观察化瘀通络灸对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患者治疗前后MMSE量表、HDS-R量表的变化,评价化瘀通络灸法对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2、基于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及纤维束追踪空间统计分析(TBSS)方法,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患者与健康老年人之间的脑白质超微结构差异,并研究脑白质超微结构改变与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相关性。方法:1、化瘀通络灸治疗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研究:根据SIVD诊断标准纳入25例患者,随机分为化瘀通络灸组和基础治疗组,化瘀通络灸组予以化瘀通络灸法治疗,基础治疗组予以多奈哌齐口服,两组均治疗12周,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MMSE量表、HDS-R量表及临床有效率评估,并对结果进行组内前后对照及组间对照分析。2、SIVD患者脑白质弥散张量成像的TBSS分析:基于试验一被纳入的患者选取符合实验要求的SIVD患者14例,招募与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老人18例作为空白对照组,磁共振扫描仪采集常规序列和DTI序列数据。采用FSL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MMSE量表评估结果:化瘀通络灸组患者治疗后的MMSE评分较治疗前评分増高,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基础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MMSE评分较治疗前评分増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HDS-R量表评估结果:化瘀通络灸组患者治疗后的HDS-R评分较治疗前评分増高,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基础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HDS-R评分较治疗前评分増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MMSE疗效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前与治疗相比化瘀通络灸组总有效率为92.85%,基础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1.8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脑白质弥散张量成像TBSS分析结果:4.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SIVD病人在广泛的白质纤维束中各向异性指数(FA)表现出降低,SIVD患者在双侧胼胝体(主要位于膝部和体部)、双侧扣带束的中部、左侧上额枕束(主要是左侧内囊前肢)、左侧上纵束、左侧外囊(包含了额枕束与钩束)、双侧下额枕束、丘脑后辐射、钩束、双侧额叶前部皮质下白质等的FA值显著降低(P<0.005,FWE校正),且左侧白质纤维束改变明显多于右侧;4.2与健康对照组比较,SIVD病人在广泛的白质纤维束中平均扩散率(mean diffusivity,MD)表现出增高,SIVD患者在胼胝体膝部及体部、双侧下额枕束、内囊、上纵束、双侧扣带束等的MD值显著增高(P<0.005,FWE校正);4.3与健康对照组比较,SIVD病人在广泛的白质纤维束中径向扩散系数(radial diffusivity,RD)均表现出增高,SIVD病RD值增大区域与FA图相仿主要包括胼胝体、上纵束、内囊、左侧下额枕束、扣带束、穹隆、左侧钩束、丘脑后辐射,但胼胝体体部及压部、左侧扣带回、下额枕束FA值减低区域多于RD值增高区域(P<0.005,FWE校正);结论:1、化瘀通络灸是临床治疗SIVD的一种有效方法,可改善患者的学习记忆能力和智能水平,能够提高患者的老年生活质量。2、DTI技术对大脑微观结构变化的显示更具有敏感性和特异性,能够敏感的探测到SIVD患者脑白质纤维束存在广泛受损。3、SIVD患者脑白质纤维束连通性和完整性的中断可能与其认知功能障碍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