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掌跖脓疱病(palmoplantar pustulosis,PPP)局限于掌跖,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在红斑基础上出现无菌性小脓疱伴角化、鳞屑,呈周期性发作。目前掌跖脓疱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治疗方法也很多,包括局部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光疗、系统性免疫抑制剂、抗炎治疗等,但尚无统一的明确的有效治疗方法。本文调查60例掌跖脓疱病患者,其中48例患者接受单一环孢素配合保湿剂治疗,取得较理想的效果,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目的:探讨环孢素单一用药对掌跖脓疱病的临床疗效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1、选取符合临床诊断的掌跖脓疱病60例。临床表现:皮损局限于掌跖,在红斑基础上出现无菌性小脓疱,伴角化、鳞屑,黄色脓疱可演变为褐色斑点,皮损多对称,境界较清楚;可伴有灼热感、瘙痒、干燥、疼痛、肿胀,病程迁延,常呈周期性反复发作。组织病理学:表皮内单房性脓疱,脓疱内见多数中性粒细胞,少数单核细胞,疱周表皮内可见嗜中性海绵状脓疱,疱周棘层增厚,真皮浅层血管周围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给予患者单独口服环孢素5mg/kg/日,将其总量分为两次口服,同时配合保湿剂外用。于治疗前、中、后检测肝肾功、离子、血尿常规、血糖、血脂、监测血压,评估环孢素的不良反应。对患者治疗前,治疗8周后进行改良的PASI评分(PPPASI评分),并通过计算总积分下降指数来评定环孢素的治疗疗效。2、对掌跖脓疱病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进行总结和分析。3、观察患者治疗前、治疗8周后血清细胞因子IL-17,IL-23和TNF-a的表达水平。结果:1)48例掌跖脓疱病患者共痊愈4例(8.3%),显效20例(41.7%),好转11例(22.9%),无效10例(20.8%),3例不详,总有效率50%。起效时间15-30天,治疗时间15天-6个月,不良反应主要有6例血压升高,6例出现尿频、夜尿症状,6例有恶心、胃部不适等胃肠道反应,3例出现体毛增多,1例肌酐增高,症状均轻微,个别患者停药后或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2)60例掌跖脓疱病流行病学特点:其中男9例,女51例,年龄18-79岁,平均49岁,病史15天-20年,平均2年。农村:城市为21:39,职业所占比例最多者为退休无业的中老年人,其次为农民。发病始发季节多在夏季,其次是冬季,加重季节也是多在夏季,其次是冬季。发病多与吸烟、饮酒、精神压力大、睡眠不好、感冒、吃辛辣、海鲜、牛羊肉类食物、接触洗涤剂、接触农药、外伤、日晒、多汗等相关,其中最常见的是精神压力大,其次是吃海鲜或辛辣类食物及吸烟。均无牙科和扁桃体感染等局灶感染史。金属镶牙所占比例高(22/60),镶假牙与PPP发病间隔时间6个月-10年,平均4.6年,其中在镶牙1年内发病的有2例,在镶牙后1-5年发病的有11例。6例有银屑病家族史,6例合并有肢端皮炎,5例合并有寻常型银屑病,均无PPP家族史。有42例指甲或趾甲或指趾甲共同受累,发生率达70%,其中指、趾甲合并受累最多见。伴有高血压9例,高血脂3例,甲状腺结节2例,甲状腺功能亢进1例,甲状腺功能减退1例,糖尿病3例,过敏性鼻炎3例,冠心病4例,斑秃1例。3)实验研究结果显示PPP患者环孢素治疗后血清IL-17的浓度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PPP患者环孢素治疗后血清IL-23的浓度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PPP患者环孢素治疗后血清TNF-a的浓度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环孢素治疗掌跖脓疱病具有疗效较好、安全、不良反应少的特点,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观察疗效。2)掌跖脓疱病患者多发生于中老年女性,城市多于农村,患者多为退休无业者及农民,发病及加重多在夏季,发病诱因最常见的是精神压力大,其次是吃海鲜或辛辣类食物及吸烟。牙科和扁桃体感染等局灶感染史在本文PPP发病中体现不明显,金属镶牙致敏与PPP发病可能存在一定关系。PPP发病与银屑病也有一定相关性。指甲或趾甲或指趾甲共同受累发生率高(70%),其中指、趾甲合并受累最多见。在伴发疾病方面与甲状腺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糖尿病、过敏性鼻炎可能有一定相关性。3)环孢素治疗掌跖脓疱病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IL-17、IL-23、TNF-a表达相关,以IL-23、TNF-a下降明显。4)IL-17、IL-23、TNF-a可能参与了掌跖脓疱病的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