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活跃于20世纪40年代上海沦陷区的女作家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在上海出生,1995年9月在美国洛杉矶逝世,她的一生既清纯又繁复,既热闹又荒凉。张爱玲早熟早慧,被当做现代文学史上的“异数”,她用她独有的方式抒写真实人生,产生了独特的以丑为美的艺术效果。本文分析了张爱玲小说中滋生女性病态现象的的社会文化心理,并揭示了展现女性病态现象的文化意义。从张爱玲的成长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其描写女性病态现象的精神源头,她不赞成唯美派,她认为唯美派的缺点并不在于它的美,而在于它的美没有底子,于是她将病态作为文学创作的切入点和视角引入小说。张爱玲让读者明白生存困境的冷酷与阴暗以及女性自身的女奴意识使原本就不完美的女性变得畸形、丑恶、疯狂。同时我们透过男性中心话语的层层掩饰,察觉到女性在男权中心社会的生存实相,我们似乎可以听见女人在痛苦中的哀吟和穿越时空的恐怖之声。张爱玲的作品解构了女性神话,她以人性欲望的悲剧和女性异化的病态,展现了女性丑的种种表象。她把对女性的观察凝聚在女性个体人生、人物的内心深处。她用凄艳的笔调,诡异的意象,对爱情婚姻生活进行描写,展现了洋场社会里男女之间说不清道不明的纠葛,演绎了“爱的死亡,美的毁灭”的悲剧。这种对洋场社会生活的认识,对独特强烈的意象世界的建构,对人生的绝妙观照,表达了张爱玲对生命中女性病态现象的感受。张爱玲从不回避生活中的女性因扭曲而展现出的病态:女儿不再温柔纯洁,妻子并非为爱守护家庭、母亲不再总是神圣慈爱。这些由于各种原因产生的女儿性、妻性、母性扭曲的病态现象是张爱玲对女性异化的全面描写,她把女性内心血淋淋的面貌暴露于外,将其内在意象作了某种程度的深化,确证了她那杰出的艺术才华。同时,通过对女性异化现象的展示,让读者对此产生的文化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并希图在这种揭示与批判中探索女性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