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资源分配与乡镇政府权威形塑的实证研究--以豫西地区一起农户上访事件为例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lu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政府转型的关键时期,基层政府与民众间关系的强制性逐渐弱化,民众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对政府权威进行重塑。在乡村这一场域下,农民选择何种行动方式形塑农村基层政府的权威,往往与基层政府分配公共资源的机制和效果密切相关。同时,公共资源分配与政府权威重塑关联到民主发展、秩序稳定和现代治理等重大议题。故此,本文试图就公共资源分配与政府权威形塑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公共资源分配与政府权威形塑本质上是民众与政府的问题,本文从客体即民众的立场出发,通过对个案的剖析,从微观层次上探究了政府权威形塑的动因、条件、过程。公共资源分配的过程中,若没有对标有关起点平等、过程公平和结果正义的分配标准时,就会丧失分配的正义性。这种心理预期与现实结构间的落差,以及对再分配实践的非公平性的价值判断,促使农户产生了重塑政府权威的动因。通过各种形式的监督机制、参与机制和反馈机制,以协商、闹访等各种方式,普通农户可以与乡镇政府进行互动。然而,在村级组织的强力干预下,乡镇政府多次以漠视、胁迫等方式,阻碍了农户的利益表达,不对分配的非公平性结果进行正面回应、问责、处理,使农户逐渐丧失了对其的认同、服从与支持,其权威弱化。直至市级政府完全推翻其原有的分配决策时,乡镇政府权威就彻底流失。但是,公共资源分配的纠偏尚未完成,乡镇政府于是在市级政府的指导下对标分配标准进行新一轮的再分配,重建了自己的权威。
  上述案例充分说明政府权威形塑经历了一个由“硬权力”到“软服务”形塑的变迁过程。在具体的实践中,因公共资源再分配有失公平,民众通过与政府的互动来形塑权威,政府权威形塑大致遵循权威动摇、弱化、流失直至再建的一个路径。长远来看,双方的互动更加频繁、深入,政府权威的获得与强化依赖于农户对其的认可与支持,所以政府应当重视民众的诉求与期待。同时,鉴于成熟的民众可以为政府治理指引方向、提供建议和缩减成本,所以政府应当重视民众对公共事务意见表达的培育和发展,为权威强化奠定基础。
其他文献
在社会转型以及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社会治理思维、治理工具都亟待创新。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基于对多元价值及其发展的追求,政府应具有有效性、回应性、适应性与责任性等特性,同时注重与社会及民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社会治理的重点由政府一元主“治”,逐步发展为政府与社会及民间的合作共“理”。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治理目标,并且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
学位
效率与民主是治理研究的一个永恒话题。治理过程中,它们在“目的-工具关系”的逻辑中互为补充校正,存在冲突抑或协调的关系。在地方基层涉农政策的执行中,行政逻辑与民主机制是决定政策改革效果和基层治理形态的主要因素。政策执行中既要考虑行政效率,又要充分发挥基层民主决策的功能,才能使国家政策更好地落地落实。基层政府迫于政策执行压力,基于执行效率的行政逻辑做出政策偏好选择,积极发挥行政主导机制,引导村庄治理主
集体上访是我国特有的社会现象,由于农民的利益受到了侵犯,此时处于弱势的部分农民会选择以集体上访的方式进行抗争,集体上访是一种抗争政治。近年来,我国出现了一些农民集体上访事件,农民集体上访的问题也比较复杂。农民富则国家昌盛,农村稳则社会大环境安定。农民集体上访事件影响着我国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农民对基层政府的认同。在社会资本的视角下洞察农民如何发生集体上访行为,对农民政治抗争的发生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对于
学位
协商民主是基层民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基层有效治理的重要方式。但是在农村基层协商治理实践中,由于协商多付诸于对话与沟通形式,经常面临着议而不决的低效困境。将权威引入协商治理之中,是解决低效困境的重要途径,但权威也可能带来牺牲平等的难题。因此,如何均衡治理效率与民主效应之间关系,是基层协商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值得在实践中不断探讨。T市的协商治理为本文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观察案例。笔者调查发现,其基于协商理
学位
传统中国的村庄治理方式为“皇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皇权代表国家,伦理治理则成就乡绅在村庄中的政治地位。在实现治理的层次上,精英、社会、国家息息相关,精英始于村庄,联结乡村社会资源,制衡国家基层官吏的权力运作;在实现治理的逻辑上,由乡绅治理下的村庄构建成为国家的基层治理单元,离退官员返乡后成为乡绅,其对村庄的治理是国家治理逻辑的延伸。国家建构村庄治理的策略决定乡绅权力的发挥
学位
社火仪式是关中地区常见的一种节庆仪式,通常在春节期间举行,种类繁多,历史悠久。“接爷会”是A村具有特色的一种社火仪式,建立在跨村“接爷”这样一种民俗特征之上的是以村庄为单位的地方互助性组织,即管事组织,是实现仪式需求最简单的组织形式。传统时期的乡村社会处于“皇权不下县”的状态,国家无法为农民的信仰需求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民间信仰便自然地成为构建社会基层组织的宗教粘合剂。“接爷”仪式则是A村特有的一
学位
本文选取了山东省临沂市A村为调研地点,通过对当地多位“明白老人”的口述访谈资料和村庄相关档案为依据,以解放前的A村丁氏家户和村庄惯行为考察对象,以此研究传统时期的基层家户内部的生产生活方式,从中梳理出家长、家庭成员和分支家户之间的权力、权利和责任内容,探究家户间的内生权责关系及其现实意义,来回答家户间为何会产生权责关系,家户间的哪些权责关系影响了和如何影响一个家庭的运行、发展和存续等问题。通过此项
学位
近代中国文化体制的发展走向,基本受政治因素所主导,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初期,更是将各项任务广泛融入到社会动员中。而本文通过采用结构式访谈法、个案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来深入进行相应资料的收集分析,以1946-1965年的山西上党地区传统表演组织受政治主导力量发生的改造变迁为研究内容,探究国家在整合文化表演组织时所呈现出的实践逻辑以及国家统制此类文化表演组织时的整合特征,以此来理解国家在改造文化体制时所作出
学位
20世纪50年代初期,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是一次针对农业生产的重大社会主义改造运动。此次运动成功地将农民组织起来,逐步实现了小农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转变。但是,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是曲折的。运动施行的初期,国家要求每家每户都要加入合作社,但由于种种因素,农民群体纷纷表示不愿加入,曾一度造成基层农村的混乱局面,影响了整个运动的进程。因此,中国共产党如何在乡村社会将互助合作政策有效
本论文以安徽省滁州市天长市龙岗社区龙西灌溉站用水矛盾协商案例为对象,以龙岗社区用水矛盾协商案例参与者的口述资料和协商会议记录为依据,研究协商治理中规则和程序的作用。龙西灌溉站用水矛盾由来已久,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逐渐激化,而以往的基层治理机制未能适应这种变化,使得矛盾愈演愈烈。2018年天长市借助改革契机,在农村社区成立协商委员会,建立系统性程序和平等性规则,成功协商用水矛盾。用水矛盾协商成功的原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