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理解中句法与语义的交互机制——来自量词的眼动证据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hzzfd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句法与语义研究领域,生成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两大阵营早就存在着纷争。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Chomsky“句法自治”理论(Autonomy of Syntax)伴随其生成语法理论经历了“语义缺席--解释语义--语义紧缩--模块论阐释--方法论自然主义阐释”五个阶段的发展轨迹。无论哪个阶段,乔氏所坚持的基本观点仍然不变:句法是一个独立的(self-contained)、自治的(autonomous)形式系统。语言中合乎语法的句子是一套形式化的符号并基于句法规则生成,随后获得语义解释。不同于乔氏的句法驱动生成理论,以Lakoff、Langacker和Talmy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反对用数理公式进行形式化运算和表征抽象化符号系统的研究方法,认为语言具有“体验性”,是人们对现实世界进行“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的结果,句法离不开语义,整体意义也不是部分意义的简单组合,因此倡导从心智角度对语言进行研究。Goldberg等构式语法学者也反对句法自治的观点。他们认为语义才是句法产生的动机。一种语言的词汇携带了丰富的句法语义信息,句子规范与否是语义和语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句子的句法语义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句子中所包含的关键词语的类属信息决定的。尽管基于印欧语系的句法--语义理论历经变迁,但理论间的冲突使得一些关键问题依然悬而未决,突出地表现在:在语言理解中,句法和语义之间的关系;在语言加工的具体时间进程中,句法与语义何时出现交互;二者之间的关系会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基于印欧语系下的这些理论争端,本研究希冀进行跨语系的实证探讨,借助汉语理解和加工任务,反观句法驱动的生成理论。具体而言,本研究以汉语特有的、区别于印欧语系的量词为切入点,以汉语母语者为被试,借助时间分辨率较高、生态效度较好的眼动阅读技术,辅以离线的接受度判断和回溯访谈,探讨以下三个研究问题:第一,在语言理解中,句法是否是一个独立于语义的自治系统?第二,在语言加工的时间进程中,句法和语义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句法是否先于语义被激活?二者是独立加工抑或是交互作用?如果存在交互,体现在哪些语言层面?第三,在语言理解中,句法与语义的关系是基于语言系统内部,抑或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希冀借助语言理解反观句法驱动的生成理论,厘清各理论所争议的焦点,为现存的基于印欧语语系的句法与语义理论提供跨语系的实证参考。
  具体而言,本研究在汉语DP、TP和CP等三个层面展开。实验一:限定词短语层面(DP)。操纵一个句法变量和一个语义变量,构成3(量词槽中词汇的词性:量词、名词、动词)×3(量词与名词的语义关联度:相关、无关、控制)的实验设计,探讨句法与语义在限定词短语理解和加工时间进程中的互动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实验二:TP(tense phrase)层面。操纵一个句法变量和两个语义变量,构成2(句序:“一+量+名”、“名+一+量”)×2(名词的抽象度:抽象、具体)×2(量词的新奇度:普通、新奇)的实验设计,探讨句法与语义在TP理解和加工时间进程中的互动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实验三:内嵌从句的CP(complementizer phrase)层面。操纵两个句法变量和一个语义变量,构成2(关系从句类型:主语关系从句、宾语关系从句)×2(“一+量”的位置分布类型:关系从句在“一+量”内的名词短语、关系从句在“一+量”外的名词短语)×2(关系从句中中心名词的抽象度:抽象、具体)的实验设计,探讨句法与语义在CP理解和加工时间进程中的互动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借助以上三项实验,得到如下结论。对于句法与语义的关系,本研究探明了句法与语义的双向互动关系。在限定词短语理解中,语义可以消解句法上的冲突,二者相互依存;在TP层面,小句中语言成分的语义特征对所在小句的句法表征产生制约作用;在CP层面,关系从句的句法表征受到关系从句中心名词语义抽象度的影响。对于加工时间进程中句法与语义的交互关系,本研究发现在语言加工的早期,在DP层面和CP层面,句法与语义均已显著激活,且存在显著的交互关系;在语言加工的晚期,在DP、TP和CP层面,句法与语义均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基于此,本文建构了基于时间进程的并行加工扩展模型(stage-based extended Concurrent Model),用以阐释汉语语言加工进程中句法与语义的互动关系;此外,本研究还探明了影响句法与语义交互关系的七大主要因素,涉及语言系统内部的因素,诸如语义真值性,词汇间语义的兼容度,以及语言系统外部的因素,诸如语用频率,语言使用者的个人因素,如文学阅读量,识解方式及心理完形(mental gestalt)等。这驳斥了语言研究“从句法内部寻求解释”的生成观,证实了语言“体验性”。
  本研究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研究对象来看,本研究借助汉语语料和汉语母语受试,为基于印欧语系构建的句法语义理论提供较为翔实的跨语系证据,丰富这些理论对人类语言实时加工机制的普适性;从研究内容来看,本研究立足于当前的三大理论争议,操纵句法和语义两大变量,全面地考察句法与语义在三大语言学层面的互动机制,为后续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研究框架及维度;从研究方法来看,本研究结合了时间分辨率较高、生态效度较好的眼动阅读技术,离线的接受度判断和回溯访谈任务,借助量化的接受度指标,眼动指标以及质性数据,全面地勾勒出句法---语义交互的连续统及其影响因素,丰富了句法语义理论的心理现实性;从理论贡献来看,本研究对基于印欧语系的“句法自治观”和“模块加工理论”提出理论挑战,构建了基于时间进程和影响因素的并行加工扩展模型,并从算子理论(operator theory)、结构距离假设(Structural Distance Hypothesis)、语义真值性、语义兼容度等视角对实验结论进行阐述;最后,从量词本体研究来看,本研究探明了:第一,量词的通达方式受量词新奇度的影响;“名+数+量”的重心与焦点受到数词槽“一”的语义真值性影响;“一+量”在关系从句中的位置分布偏好受从句中心名词抽象度影响。此外,除了表量的本体功能,本研究还探明了量词的修辞和韵律等衍生功能。以上发现可为汉语量词本体研究和汉语二语学习提供些许参考。
其他文献
学位
概念隐喻理论由上世纪Lakoff与Johnson提出,他们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从源域到靶域的映射,更多表达了人们对事物的体验、感知、想象及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语言和文化行为。  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框架,选取《中国日报》和《华盛顿邮报》这两个中美具有代表性的媒体,以BeltandRoadInitiative,BRI等跟“一带一路”相关的词语为关键词,在官方网站搜索相关新闻报道,并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建立语
学位
通过运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本文试图探究老年人和年轻人在利用语境信息进行语义加工时的脑神经机制差异。根据语义加工理论,语义加工的方式可分为融合性加工和预测性加工。融合性加工是指随着信息呈现而进行的一种自下而上的加工,而预测性加工是指先于信息呈现而进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加工。前人的研究表明,年轻人在进行自然阅读时更倾向于采用预测性的加工方式,而老年人在加工语义信息时更倾向于融合性的加工方式,但是这一结论
学位
马克·吐温是美国19世纪的杰出作家,是享誉世界的幽默大师。其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学术界对该书给予了充分的关注。这本书通过对哈克和吉姆历险之旅的描述,不仅表现了马克·吐温高超的幽默技巧,更表达了他对文明的思考和对社会的关注。本文试图运用弗洛伊德的“快乐原则”、“现实原则”以及“死亡本能”理论来分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一书的内涵,揭示其中的幽默并深入探究幽默背后
学位
在语篇理解中,时间连词在标记事件顺序中起着重要作用。现有研究表明,时间信息可以通过时间连词“之前”“之后”来衔接,并且提出了不同的理论。语义学假说中的真实性和象似性认为“之前”比“之后”更难加工,而单词极性假说和基于使用频率的假说认为“之后”比“之前”更难加工,跨文化假说则认为英汉母语者的时间认知不同,英语母语者多使用“自我在动”的隐喻,而汉语母语者多使用“时间在动”的隐喻。因此,关于“之前”是否
学位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加拿大当代著名作家,作为加拿大拥有文学作品最多的作家之一,她被誉为“加拿大文学女王”。她的小说融入了其绝妙的写作技巧,展现了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因而总是引起激烈的社会讨论。《最后死亡的是心脏》是阿特伍德的第十六部小说。在这部小说中,阿特伍德描绘了斯坦和查梅因这对夫妇的生存以及他们在康西里恩斯城的生活,反映了两人在失序的环境下迷失的爱。  本论文试从文学伦理学批评和叙事学的角度分
根据词性不同,汉语同形异义词可以分为同词性歧义词(比如“台风”)和不同词性歧义词(比如“制服”)。歧义消解的研究主要探究词频和语境在歧义消解过程中的作用,尽管研究不少但结论不一,主要分为两大类:模块论和相互作用论。对于不同词性歧义词不仅语义语境,可能句法语境也会影响歧义消解的过程,但这方面研究不多,且结论有分歧。目前老龄化已经成为全球问题,老年人的语言研究逐渐得到了大家的关注,但对老年人歧义词消解
学位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交际越来越多模态化。图像、声音、文字、手势等相互交织,共同作用。多模态话语是指使用两种或者多种符号资源(文字、图像、声音、手势等)完成意义建构的社会实践。在全球视觉文化冲击的今天,多模态性日益成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对多模态话语的研究具有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电视访谈话语语篇涉及到语言、图像、声音、手势等多种模态,有助于研究多模态话语中多种模态的配合
赫尔曼·黑塞的文学创作,关注现代文明中个人的生存困惑,倡导个体人格的自我完善。黑塞一直在探索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思考如何成为一个内心和谐且自性化的人,力图找到在精神层面成为完善的自我的方法。  黑塞小说中的主人公们总是在忍受着两极分裂带来的痛苦,在道德和人性、理智与情感、社会与个人之间徘徊。本文主要选取黑塞的四部具有代表性的小说作为研究对象,无论是《在轮下》的主角汉斯、《德米安》的主角辛克莱、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