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视角解读《乳房》主人公大卫•凯普什对异化的无效抗争

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khdnfoihsdflwdl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当代著名作家菲利普·罗斯于1972年发表了中篇小说《乳房》,小说一经出版,便引起广泛争议。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人变形为乳房的故事。38岁的犹太人大卫·凯普什是一个比较文学教授,突然一夜之间变成了一只高达6英尺,重达155磅的大乳房。至此,凯普什从一个情欲旺盛的教授变成了一个不能视物、无力移动的乳房,凯普什想尽一切办法想要克服变形,最终总是不可避免地以失败告终。小说以凯普什为第一人称展开叙事,通过凯普什的思想活动和与他人的对话,展现他对变形的思考以及变形带给他的痛苦。本文试图从大卫·凯普什变形了的身体出发,试图揭示小说所承载关于人的异化的深刻意义。通过分析凯普什异化的严重程度、其无法走出异化的主客观原因,小说向读者展示了异化的危害性。这种危害性就在于异化不仅会给身处异化的人带来身体以及精神上的无尽折磨,而且这种异化是不可逆的。本文的第一章简要介绍了作者菲利普·罗斯以及作品《乳房》,梳理了国内外对作品《乳房》的研究现状,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及选题意义。第二章分析了凯普什在变形以后的异化表现,及其异化的严重程度,分析主要涉及三方面:凯普什变形后的性别错乱,言语错乱以及身份错乱。第三章对主人公为自己的变形所作的无效辩护进行了梳理和分类。凯普什试图走出困境,但这条道路终究是行不通的。主观原因就在于凯普什总是想要给自己的变形找这样或那样的看似真实的客观理由,却不愿意承认和面对导致自己的异化个人原因。第四章主要运用拉康的主体理论分析出凯普什走不出异化的客观原因。变形为乳房后,凯普什就如同一个新生婴儿一样经历了自己的镜像阶段以及俄狄浦斯阶段,他只能通过别人的触摸及语言来认同自我。这种新形成的作为乳房的无意识与之前作为一个人的无意识之间的冲突导致了凯普什必然无法走出异化。第五章是本文的结论。凯普什的变形象征着他所遭受到的严重的异化。他无法消除异化带给他的困惑和迷茫,更无法克服异化。着力体现现代社会中被异化的人的迷茫与困惑是罗斯作品的一贯主题。凯普什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他象征着许许多多被异化的现代人。《乳房》这部作品中,罗斯期望借助主人公戏剧化的变形给我们敲响异化的警钟。
其他文献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KatherineMansfield,1888-1923)是一位享有“短篇小说大师”称号的女性作家。在短暂的一生中,她致力于短篇小说的创作与技巧革新,对英国现代短篇小说做出了
早在生前,伊迪丝·华顿就被誉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最伟大的作家之一。然而她被置身于经典作家之列却是二十一世纪初的事。尽管她一生所获殊荣无数,长期以来人们对她在美国文学
对外宣传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编译是适合对外宣传的媒介—对外宣传材料的翻译方法.该文分两部分,分别探讨了对外宣传材料编译的理论和实践.第一部分详细分析了编译背后的跨
英语致使-移动构式是典型的论元结构构式。论元结构构式语法认为构式是形式和意义的对子并且构式本身具有意义。本文主要以Goldberg的致使-移动构式研究理论为基础,分别对致
1951年随着《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的出版,杰罗姆·戴维·塞林格顿时在校园中的名声大噪,在年轻一代知识分子中间好评如潮,使之很快成为二战后最重要的美国小说家之一。然而这个
翻译活动与人类有着几乎同样悠长的历史,自从翻译这一活动产生以来,对这一活动的研究就从未停止过,并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众所周知,对本文的正确理解是翻译活动的前提,而文本与译者
本文论述了散文翻译中,“韵味”再创造的问题。在我国的文学发展中,“韵味”一直是一个衡量文学作品的重要的审美标准。刘士聪将这一文学审美概念应用于散文翻译中,提出“散文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