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分析《哈克贝里·芬历险记》和《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成功因素

来源 :东北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zl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1年随着《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的出版,杰罗姆·戴维·塞林格顿时在校园中的名声大噪,在年轻一代知识分子中间好评如潮,使之很快成为二战后最重要的美国小说家之一。然而这个关于少年主角危机感的故事在美国并不是独一无二的。十九世纪后期美国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哈克贝里·芬历险记》中的主人公哈克也同霍尔登一样,成了他那个时代的传奇人物。尽管两部作品相隔近70年,但都可称为是不朽的世界经典名著。 《哈克贝里·芬历险记》和《麦田里的守望者》两部作品均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逃离画面。因此,“逃离”成为这两部巨作共同的主题。在哈克和霍尔登逃离的过程中,都经历了各自的成长历程,因此两部著作又同属于描写主人公成长历程的小说。值得注意的是,主人公哈克和霍尔登皆是两个逃离成人社会的孩童,但他们不同的社会背景、生活经历所折射出的社会问题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美国社会百年变迁给人们思想带来的巨大变化。他们在各自的逃离过程中都看到社会丑恶的一面,他们所接触的人和事不仅丰富了他们的人生阅历,同时也让我们——这些远离小说的读者,有机会洞察到那些丑恶的社会现象,从而更清楚地看到了处在不同时代的美国所面临的社会问题。马克·吐温和杰罗姆·戴维·塞林格用高超的智慧和幽默感对美国社会的各种丑恶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揭露、讽刺和批判。本论文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针对作品本身,从主题、种类、写作手法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了两部作品的成功因素。通过分析得出,追求自由是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永恒的主题。 本文在采用比较分析法的同时,还从存在主义哲学的角度分析了哈克和霍尔登试图逃离社会、追求真实自我的努力。存在主义认为,人生活在一个混乱、痛苦、孤独的世界里,要靠自己来选择存在的出路和方式。哈克和霍尔登不满于社会的种种束缚,决定逃离以实现一个真实的、自由的自我(虽然这种追求可能是无意识的)。尽管他们经历了选择过程中的痛苦和矛盾,并且做出了看似与社会绝裂的决定,但他们并没有真正逃离社会的束缚,没有实现真正的精神自由。在分析了其中的原因之后,本文指出,由于美国社会的现实已经限定了在社会生活的基本模式,哈克和霍尔登是不可能逃离社会的,他们的失败也是不可避免的。
其他文献
当代美国知名作家菲利普·罗斯1993年出版的小说《夏洛克在行动》以巴以冲突日益加剧,流散思想不断被宣扬,知名作家被冒名,摩萨德组织蠢蠢欲动等历史事件为创作背景,叙述了主人公
本文以伍尔夫的两部作品《一间自己的房间》和《奥兰多》为分析对象,着重分析了伍尔夫的“双性同体”观。分析表明了伍尔夫的“双性同体”与西方传统的“双性同体”的区别,并揭
汉代墓室壁画是在丧葬文化背景下发展而来的图像艺术,它以古拙的造型风格和丰富的题材内容,展示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有不少学者专门对它所表现的题材进行了分类,但现有分类大多是以区域性的单一墓室壁画为基础进行的,它们只涵盖了部分的题材,这就影响到了汉代墓室壁画的整体艺术价值。通过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汉代墓室壁画的题材,我们发现汉代墓室壁画表现的题材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反映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的题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KatherineMansfield,1888-1923)是一位享有“短篇小说大师”称号的女性作家。在短暂的一生中,她致力于短篇小说的创作与技巧革新,对英国现代短篇小说做出了
早在生前,伊迪丝·华顿就被誉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最伟大的作家之一。然而她被置身于经典作家之列却是二十一世纪初的事。尽管她一生所获殊荣无数,长期以来人们对她在美国文学
对外宣传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编译是适合对外宣传的媒介—对外宣传材料的翻译方法.该文分两部分,分别探讨了对外宣传材料编译的理论和实践.第一部分详细分析了编译背后的跨
英语致使-移动构式是典型的论元结构构式。论元结构构式语法认为构式是形式和意义的对子并且构式本身具有意义。本文主要以Goldberg的致使-移动构式研究理论为基础,分别对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