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迪斯·华顿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z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生前,伊迪丝·华顿就被誉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最伟大的作家之一。然而她被置身于经典作家之列却是二十一世纪初的事。尽管她一生所获殊荣无数,长期以来人们对她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莫衷一是。人们认为她高贵的家庭出身和一身富足的生活不足以激发她的社会良知。人们因她对纽约上流社会的精确描写而把她奉为杰出的风俗小说家,却忽视了她对人生本质的深入洞见。她的上流社会题材往往被视为过于狭窄而无法拓展作品深度。由于她的婚外情和离婚经历,人们认为她的作品有不顾道德之嫌。她的第一位传记作家珀斯·拉布克(Percy Lubbock)更是把她描写成一个在理论探索方面一片空白的二流作家。在出现刘易斯(R.W.B.Lewis)等人撰写的更为中肯的传记之前,这一评论直接影响人们对华顿本人及其作品的评价。事实是:为了阐述对小说艺术的见解,她曾专门撰写《小说创作》一书和许多评论文章,探讨小说创作和批评理论。 本文通过对华顿的理论专著《小说创作》(The Writing of Fiction,1925),自传《回眸》(A Backward Glance,1934),以及后人收集的华顿批评文集(Edith Wharton:The Uncollected Critical Writings,1997),《华顿书信集》(The Letters of Edith Wharton,1988)等一手资料的分析,并结合刘易斯等重要传记作家的文献资料,将华顿的小说理论大体归纳为三个一般原则:选择与意图(Selection and Intention):变形与客观性(Transmutation and Objectivity);传统与创新(Tradition and Originality)。 华顿认为任何作品都涉及主题与事件的选择(Selection of Subject and Selection of Incidents),主题必须首先体现对人生的某种判断与看法,而事件的选择必须紧紧围绕作品的主题;她认为变形为艺术的第一原则,原原本本的摹写永远不能取代创作与想象,成功的虚拟世界反而比真实的世界更具真实感,作者应该相信读者自己的判断力,反对作者以道德说教者自居而突兀于作品之中,从而破坏作品的艺术性;传统是人类最伟大的作品,创新并非对传统的否定,而是以新视角看世界。 本文作者还将华顿的批评理论概括为四个方面:批评的不可或缺性,批评的功能,值得推崇的阅读,小说的永恒价值。她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考察一部小说的艺术价值,即:作者试图在作品中表现什么?作者在该方面是否成功?所选取的主题值得表现吗? 在探讨华顿的小说理论和批评理论之后,本文对照她提出的三个判断标准考察其成名作《欢乐之家》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华顿信奉马修·阿诺德文学是“对生活的批评”的观点,因此《欢乐之家》的上流社会题材反映了这样一个主题:上帝被宣布死亡之际,又出现了其他无形的力量,羁绊个人自由和理想的实现。这种看不见的力量,以习俗,团体利益等形式存在着,任何人敢有偏差,都会招致无情的惩罚。在华顿的小说中,品性更为高洁的人物与社会——恰似神秘莫测,独断专行的上帝——展开激烈的道德斗争,却往往以失败告终。这在《欢乐之家》中,集中表现为“智者的痛苦”。MA Thesis Editll Wharton’5 Theoretie Enquiry and Praetice 本文对照华顿夫人的生活经历与丽莉·巴特的短暂人生,把作者所生活的纽约上流社会与《欢乐之家》的上流社会进行比较,从而分析她对自己小说理论的成功运用,以期纠正她的第一位传记作家泊斯·拉布克对她所作的关于她忽视理论探索的评论,并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华顿夫人是一个严肃的作家,她对小说创作及批评进行了自觉有效的理论探索,并在小说创作过程中加以成功运用。她的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评论的深入,不断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因此,华顿夫人并非人们原先以为的“二流作家”,相反,她无愧于当今评论界给予她的“美国经典作家”这一头衔。关键词:伊迪斯·华顿;《欢乐之家》;小说理论;批评;传统与创新/
其他文献
近几年来,我们按照长 治市委提出的要求,以农村 党组织创“五好”为抓手,坚 持制度创新,积极探索推进 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新路子 和新机制,在全区农村全面 推行了“双议双考
摘要 “潍坊核雕”是一门具有传奇色彩的民间微雕绝技,包含着丰富的民俗内涵、审美意义以及欣赏价值,经过上千年的文化积淀和代代相传,其制作工艺、雕刻技术和纹饰图案形成了强烈的个性特征。本文首先通过文献追溯探索了核雕艺术的起源,进而从儒家思想、民俗文化、美善相合三个方面分析了潍坊核雕艺术的文化内涵,最后得出潍坊核雕符号化的视觉语言以及在艺术美学基础上高超的技艺手法,呈现出温柔敦厚的风格特征。  关键词:
毫无疑问,乔治·艾略特是十九世纪英国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其作为维多利亚时代一名女性作家的身份在近年来更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不少人都尝试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去研究她的作品,
法律术语作为法律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翻译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法律翻译的质量。法律语言是文化的产物,不同文化的国家法律具有不同的概念结构、分类规则和法律渊源。因此,了解
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一项技术的应用像互联网那样发展迅速,它引发的不仅仅是一场史无前例的科学技术革命,更多的是带给人们一种全新的网络文化。而在此文化背景之下产生的特定语
当代美国知名作家菲利普·罗斯1993年出版的小说《夏洛克在行动》以巴以冲突日益加剧,流散思想不断被宣扬,知名作家被冒名,摩萨德组织蠢蠢欲动等历史事件为创作背景,叙述了主人公
本文以伍尔夫的两部作品《一间自己的房间》和《奥兰多》为分析对象,着重分析了伍尔夫的“双性同体”观。分析表明了伍尔夫的“双性同体”与西方传统的“双性同体”的区别,并揭
汉代墓室壁画是在丧葬文化背景下发展而来的图像艺术,它以古拙的造型风格和丰富的题材内容,展示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有不少学者专门对它所表现的题材进行了分类,但现有分类大多是以区域性的单一墓室壁画为基础进行的,它们只涵盖了部分的题材,这就影响到了汉代墓室壁画的整体艺术价值。通过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汉代墓室壁画的题材,我们发现汉代墓室壁画表现的题材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反映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的题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KatherineMansfield,1888-1923)是一位享有“短篇小说大师”称号的女性作家。在短暂的一生中,她致力于短篇小说的创作与技巧革新,对英国现代短篇小说做出了
毛泽东、邓演达在中国近代革命中是两位非常关键的人物,他们的革命理念有着许多相同之处,尤其是在对中国农民的认识上更有异曲同工之妙。研究二人对中国农民问题的认识不但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