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化学行为及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cdejingc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了湘江(株洲—长沙段)水体和沉积物中的重金属(Cu、Pb、Zn、Cd、Cr、As、Hg),分析了其含量和空间分布特征,进一步分析了元素间共同的分布趋势和地球化学特性;研究了湘江沉积物对污染严重的重金属Cd的吸附特性,探讨了改变pH值和镉的初始浓度以及加入一些物质对重金属吸附和释放的影响;根据湘江河流沉积物重金属的分布及富集状况,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湘江下游段水体中重金属Cd、Pb、Cu和Cr的总量是枯水期大于丰水期,而Zn和As的总量呈现丰水期略大于枯水期;表层原水中重金属浓度由高到低的顺序,夏季为Zn>As>Pb>Cu>Cr>Cd,冬季为Zn>Cr>Pb>Cu>As>Cd。2.空间分布由于受复杂的水文环境及沿岸不同污染源的污染影响,难以形成一定规律的分布状态。3.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Cu、Zn含量呈上游向下游先增大后回到上游水平的分布特点,Cd和As的含量呈由上游向下游略有上升,而重金属元素Pb、Hg和Cr等的含量分布无明显规律;这些重金属中以Zn的富集程度最高,其次为Cd,其余元素的富集程度均较低。4.潜在生态危害评价表明:除Cd属于强生态危害,Hg属于中等生态危害,其余(Pb、As、Cu、Zn)重金属均为轻微生态危害;湘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程度的顺序为Cd>Hg>Pb>As>Cu>Zn。主要污染元素是Cd和Hg。5.pH值和离子浓度对重金属的吸附和释放的影响较大,吸附量均随pH值升高而逐渐增加,沉积物对镉的吸附量与吸附剂初始浓度基本呈线性关系,其吸附量在初始浓度较低时增加较快,随初始浓度增加吸附量增加趋缓。6.沉积物对镉的吸附等温曲线与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拟合的相关系数较高,沉积物对镉的吸附等温线较符合Langmuir型。7.加入甘氨酸、L-谷氨酸对沉积物中镉的吸附起抑制作用;酒石酸不利于沉积物中镉的释放,而草酸、柠檬酸、苹果酸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沉积物对镉的释放,促进作用的大小为:苹果酸>草酸>柠檬酸。8.施入不同浓度的尿素后,溶液pH值随着加入尿素浓度的增大而上升,第5~6天其pH值达到峰值,然后pH值开始下降。在低浓度尿素条件下,沉积物中的As、Pb和Hg的释放量随尿素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并在尿素浓度为5~10mmol/L时其释放量达到峰值,然后随尿素浓度的增加其释放量呈下降趋势;而重金属Cd、Cu、Zn和Cr的释放量总体上随着尿素浓度的增大而下降。9.加入不同浓度的碳酸钠,随碳酸钠溶液浓度的增大,沉积物对Hg的释放量无显著的变化;Cr的释放量先增加,在碳酸钠溶液浓度为40mmol/L时释放量达最大值,然后开始下降,而As、Cd、Pb、Zn和Cu的释放量都随着碳酸钠溶液浓度的增大而增加。可见,碳酸钠可以促进沉积物中重金属的释放。10.机械扰动能加快沉积物释放重金属,离扰动中心越近,沉积物释放的重金属越多,水中重金属的浓度越大。
其他文献
当今,现代教育发展中的本真性诉求日益受到重视。然而何谓本真教育,学界仍研究得不够深入,尚未形成清晰的认知。为探寻本真教育的真谛,本文选取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教育思想
<正>2010年5~7月,位于广东省汕头市南澳县海域的"南澳Ⅰ号"明代沉船开展的水下考古,出水了大量来自福建省平和县明末烧造的"漳州窑"瓷器,再一次使平和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平
文化创意产业位于产业链的高端,对传统产业改造和城市功能的转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它具有引信效应,能够通过自身的发展,带动形成产业链,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文化创意产业是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在政府不断努力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出台的一项重大惠农政策,是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政策目
风水是由于风邪袭肺,肺失宣肃,不能通调水道为主要发病原因的一类水肿。以发病较快,水肿发展迅速,并伴有风邪表证为其临床特点的病证。本文通过对《金匮要略》中相关条文的整
我国农业人口众多,潜在人力资源十分丰富。但是,由于现代农民的素质较低,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转化为公开的失业大军。如何把丰富的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雄厚的人力资本,把巨大的人
目的:研究荨麻疹的流行病学背景资料,在此基础上总结荨麻疹的常见中医分型,探讨临床分型的辨证要点及中医学发病机制,以期更好的指导临床辨证。方法:制定“荨麻疹流行病学调
<正> 世界文明史上,各民族的数学,有的水平高,有的水平低,有的在这方面成绩卓著,有的在那方面独占螯头,都对世界数学的发展,对世界人类文明作出了贡献。不过,就整个数学史来
《元和郡县志》四十卷,唐李吉甫撰。原称《元和郡县图志》,北宋后图亡①,遂自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后称今名《元和郡县志》,简称《元和志》。今缺卷19、20、23、24、35、36全部及卷18景州五县
<正> 杨■,字栗山,江苏溧水人。据《寒温条辨》"自序"刻书时为:"乾隆四十九年(1754)岁次甲辰,时年七十有九",生年可上推七十九年(1705),卒年不知。杨氏不惧违古,但求合理,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