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久以来,国内外的主流翻译理论总是专注于讨论和确立翻译原则或规范。这其中,“忠实”和“通顺”原则成为普遍接受的真理,成为翻译中不可以也不应该违犯的“教规”。好的译者应该在译作中抹去自己,而好的翻译应该就是“原作”。在这些教规、规范和禁忌之下,翻译者总是心存畏惧,不得不倍加小心。他们甚至不得不籍之以为庇护。因而,他们总是处于边缘地位,人格卑微,甚至是没有人格。创造性和情感也受到压抑。本文试图将马斯洛的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中的一些观点和概念运用到翻译研究中,用以探索翻译活动中的译者,目的旨在重新认识并揭示翻译活动中译者的真实人格,还与他们应有的地位和人格。这些观点和概念主要包括基本需要、自我实现、创造性和高峰体验等。作者认为,尽管长久以来主流翻译理论压抑译者在目标语社会和文化中的基本需要,以抹杀他们的自我,压制他们在翻译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然而,翻译不可避免地会成为译者的自我实现,即展现和表达他们的人格。在翻译中,译者成为他自己,而不是原作者,也不是他人要求他所成为的那个人。翻译过程是译者作为主体感知和感受原作的一个过程,译者翻译自己从原文中感受和感知到的东西,自然和自发地表达自己内在的心声。而译者产生的译作也必然会反映和展现他们自己的人格、个性,任何译本都会不可避免地反映和展现译者自己的价值观、审美、理解、情感、创新和创造,以及他特定的文化-历史特征。论文主要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引论,主要评述国内外翻译研究的译者转向和动态以及翻译的心理学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论文的选题理由、意义和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中,作者在马氏需要层次发展理论基础上指出,主流翻译理论在将原作奉为“神圣”的假想前提下,压制译者的基本需要和人格,从而阻碍他们的自我实现,阻碍他们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第三部分论证翻译其实不可避免地会成为译者的自我实现,主要分四个部分阐述,即个性特点的展现、情感体验、创新和创造,以及历史、文化特征的展现。第四部分为结论,主要简略地复述了论文的主要意思,进一步总结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自我实现、创造性主体的真实人格,并指出这一认识的意义,同时也指出论文的不足之处以及跨学科的译者研究,尤其是应用马氏理论对译者的研究,十分值得重视,同时也有待于更进一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