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发展:高校学术人员管理的新视野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19806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立促进高校学术人员自我发展机制,是提高高校竞争力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也是高校人事管理创新必须面对的一道复杂难题。本文围绕如何构建和形成有利于高校学术人员自我发展的有效机制进行了研究。全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从分析高校学术人员的内涵和特点入手,在对我国高校人事管理模式现状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校学术人员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揭示了新时期高校学术人员管理面临的新挑战。研究认为,作为知识工作者的高校学术人员具有自我定位、学术自主、不断创新、自我更新等特性。只有充分尊重学术劳动的特点,并充分发挥学术人员的潜能和作用,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学术发展,增强学校的活力和实力,提高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章分析了高等教育和学术发展的天然联系,探讨了学术发展与学术人员发展的内在关系,揭示了学术自由的关键。研究认为,没有学术的发展就没有高等教育的发展,学术是高等教育的生命基础。建立符合学术发展规律的学术人员发展机制是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学术人员发展是与高校发展、学术发展同时进行的,学术发展本身的规律决定了这样的发展需要建立在学术人员自我发展的基础上。 第三章从高校学术人员的自我目标定位、自我资源调配、自我激励与自我约束、学术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对高校学术人员自我发展的要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高校的学术发展以基层学科为基础,受到学术文化约束,又通过特有的权力配置维系。学术发展的动力源自学术人员的自我激励,学术发展目标与方向源自学术人员的敏感,学术发展的约束源自学术道德。 第四章从分析高校学术人员管理理念的哲学基础入手,提出了以学术人员为本的高校学术管理新理念,探讨了高校学术人员管理体制和内在机制,进而提出了促进学术人员自我发展的高校学术管理实施策略。这些策略包括:创新高校内部决策机制;建立公开招聘制度;重塑高校学术人员激励机制;创设鼓励和支持高校学术人员进行自我管理的良好环境。 第五章研究了高校学术人员管理政策的价值取向,着重从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推进高校学术职务评聘制度改革、规范学术管理制度、改革高校工资分配制度、促进高校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等方面,就构建有利于学术人员自我发展的制度环境和动力支持体系进行了政策分析,并提出若干改革建议。 第六章对21世纪高校学术人员自我发展的未来价值取向和实践中的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竞争与合作、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理想与现实等几个方面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探讨,揭示了对学术职业由强调其工具价值转向内在价值,对学术人员发展由强调外部动力转向重视自我发展,对学术人员的工作由关注结果转向关注过程的高校学术人员管理新走向。
其他文献
提出了一种新的频率同步算法,并将其用于无线正交频分复用(OFDM)系统.该算法根据扩散后的导频能量分布特征,充分利用扩散到相邻子载波上的pilot能量,同时完成了频率粗估计和精估计.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整个学习环境发生着改变,由最初的枯燥无味到轻松欢快,也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还能让他们在实践中拓展视野,
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体系。将合作学习模式应用于大学英语课堂,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合作学习课堂,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和培养技能有重要意义
目的:研究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醇提物对消化道几种恶性肿瘤增殖的影响,探讨桦褐孔菌醇提物对这几种恶性肿瘤的作用机制。方法:从体内、体外两方面讨论桦褐孔菌(IO)醇提物抑
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能源的支持,随着社会对能源需求量的增加,油气田开发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地层中还有许多原油没有被开采出来,需要借助微生物技术提高油气田开发效率,提
为了及时准确地检测管道泄漏,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管道泄漏检测的方法。首先以管道内流体在出口与入口之间的压力差与流量差信号作为网络输入,以泄漏的尺寸大小作为
目的:采用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方法比较中医外治法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包括CNKI、Wan Fang Data、CBM和VIP中文数据库;Embase、PubMed和Cochrane Library外文
研究了一般T网格上的样条空间和规则T网格上的周期样条空间,并用基于B网的方法给出了它们的维数公式。
针对脉冲无线电中跳时-脉冲位置调制的非线性调制方式,采用了一个等效的线性调制模型,提出了一种变形的判决反馈均衡滤波器(decision feedback equalizer,DFE)结构,用来对接收
近年来,师生冲突问题逐渐成为师生关系研究的主流.对于小学中高年级师生而言,受教育、心理和社会等因素的交叉影响,隐性冲突已成为师生冲突的主要表现方式.因此,探究隐性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