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量外国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译介对我国儿童文学的发展以及儿童的教育和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与成人文学翻译相比,中国的儿童文学翻译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文学多元系统中长期处于边缘地位。五四时期盛极一时的“儿童本位”指导原则至今仍然是这个领域所普遍关注的话题。为了能使儿童文学翻译有更广阔的研究视野,本文尝试把接受理论应用于儿童文学的英汉翻译实践,以证明该理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适用性。接受理论将文学批评理论的关注焦点由重作者、重作品转向重文本——读者关系,认为文学作品只有被读者理解和接受才能实现其美学价值和社会功能。该理论不仅拓展了文学研究的空间,也为翻译研究带来了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转变了“文本绝对中心论”的传统翻译观,提升了译文读者与译者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他们在理解和翻译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和创造。接受理论对翻译的启示是: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要尊重原文和原作者,也要尊重译文读者,从而实现译者与原文、读者与译文之间的视野融合。本文作者认为,接受理论的基本观点对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作为世界儿童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英国著名童话作家肯尼思·格雷厄姆的《柳林风声》从出版之日起就倍受青睐,并被译成多国文字,一版再版。此前,很少有人从翻译的角度对它进行深入研究,因此,本文将《柳林风声》的五个中译本作为研究对象,把它们分为全译本和非全译本进行分析。论文并不是要对五个中译本做一个孰优孰劣的定性判断,而是试图通过对译本的研究来揭示以读者为导向的翻译意识,指出五个译本的译者在翻译时对儿童读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关照。只有既实现了译者与原作的交流,又实现了译文读者与译作的交流的译本才会更被儿童接受与喜爱。而之所以存在两种不同的译本,也是译者根据儿童读者不同年龄阶段的阅读特点选择了不同翻译策略的结果。这些都正好体现了接受理论的主要观点。论文最后得出结论,将接受理论运用于儿童文学翻译研究是是可行的、合理的。因此,译者在今后的儿童文学翻译实践过程中可以借鉴接受理论的主要观点,在把握原作精神和作者意图的同时,充分考虑儿童读者的期待视野,从而译出儿童所喜闻乐见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