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雄性不育(male sterility)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现象。它在农作物的杂种优势利用上具有显著的作用,茄子在生产上获得Fl代种子仍然是采用传统的人工去雄方法,而利用雄性不育系生产杂交一代种子可以简化繁琐的育种程序,保证种子的纯度,因而在生产上引起育种学家的大力关注。人们对于雄性不育的机制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认为植物器官的物质代谢、细胞结构异常、体内激素的变化及基因的改变都与雄性不育的发生有关。茄子由于其较高的营养价值及保健价值,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蔬菜之一。然而,相比于其他作物而言,对于茄子雄性不育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对其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关于花药发育过程中组织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还相对甚少。本研究以茄子功能性雄性不育系(F13-1-7和F16-5-6)及可育系(142)为试验材料,通过石蜡切片技术对茄子不育系及可育系花药不同发育时期的细胞学特征进行观察并通过酶联免疫技术测定不同花蕾发育时期内内源激素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细胞学及内源激素的比较分析来探讨茄子功能性雄性不育的可能原因,以期为茄子雄性不育的机理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也为加速茄子育种提供可行的理论参考。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对茄子功能性雄性不育系及可育系进行形态学观察及花粉活力鉴定,发现茄子功能性雄性不育系的花粉活力与可育系的相近,只是在开花期其花药紧闭不开裂,花药口呈现一道紫线。2、石蜡切片显微观察表明:茄子功能性雄性不育花药中环形细胞簇的解体时期相比可育系要晚两个发育时期,且解体程度不如可育系;开花当天,可育株中裂口细胞及内绒毡层细胞死亡并解体,而不育株中未发生此种现象。推测花药中环形细胞簇的解体时期及解体程度可能与茄子功能性雄性不育的发生有关,并认为解体轻微不利于花药开裂;开花当天裂口细胞的凋亡也可能与茄子功能性雄性不育有关。3、在花蕾发育整个过程中,不育株(F13-1-7和F16-5-6)与可育株(142)中四种激素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不育株(F13-1-7和F16-5-6)中JA含量均低于可育株,IAA含量高于可育株,且在花蕾发育时期⑦,即萼裂基部之差为8~10mm,有大量累积的现象,GA3与ZR在花蕾发育前期,含量差别不大,花蕾发育后期,出现累积的现象,GA3在花蕾发育时期⑥,即萼裂基部之差为6-8mm,大量累积,ZR在花蕾发育时期⑧,即萼裂基部之差>10mm时少量累积。本研究认为JA的缺乏,IAA, GA3的大量累积都可能是影响花药开裂的因素;ZR的少量累积也可能参与了雄性不育的发生过程。4、在茄子花蕾发育过程中,不育株(F13-1-7和F16-5-6)与可育株的花蕾中IAA/JA、JA/GA3、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比值差异明显;JA/ZR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比值差异也不显著。认为较高的IAA/JA、(IAA+GA3+ZR)/JA,较低的JA/GA3、 JA/ZR可能与茄子功能性雄性不育的发生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