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吉林南部地区位于华北板块东北缘中朝准地台区,新元古界地层发育连续、分布广泛。近年来针对本地区新元古代沉积事件的研究取得很多认识,但是缺乏对新元古界沉积环境演化的研究。本论文以吉林白山地区新元古界为对象,运用沉积学、事件沉积学等理论,结合野外剖面实测和薄片分析资料,开展新元古界地层序列、沉积体系类型、沉积模式及典型沉积事件的研究。论文取得研究成果与认识如下:依据实测剖面地层序列和岩石组分,总结新元古界各种沉积相的岩石学标志,共识别出碎屑岩和碳酸盐岩2个大类,8个亚类以及19个基本类型;在此基础上,识别出滨岸、台地、台地边缘、台地缓坡和盆地五种沉积体系,进一步划分为14个亚相和19个微相。研究区新元古界分为两个沉积序列。第一序列为钓鱼台期—桥头期,由障壁滨岸沉积向无障壁滨岸沉积的演化过程,组成完整的青白口纪二级旋回;第二序列为万隆期—青沟子期,研究区由缓坡型台地向镶边缓坡型台地的演化过程,形成完整的震旦系二级旋回;青白口系二级旋回和震旦系二级旋回共同构成新元古代大型一级旋回。碳酸盐岩沉积演化受控于海平面的升降变化。万隆组海侵期早期,研究区发育以开阔台地—台地缓坡为组合的缓坡型台盆体系;至八道江组海退期,研究区发育以开阔台地-台缘礁-台地缓坡为组合的开放型镶边台盆体系,台缘相区向盆地进积;青沟子组海退末期,研究区发育以局限台地-台缘礁-台地缓坡为组合的封闭型镶边台盆体系,台缘相区进一步向盆地相区进积。万隆组臼齿构造灰岩属于纳米级微亮晶碳酸盐岩,由微亮晶条带和基质组成;按形态-成因划分为原地型丝状、条带状和瘤状以及异地型碎屑块状,随着水体由深到浅,呈现瘤状-碎屑状-条带状-丝状的演化过程;形成于稳定克拉通台地缓坡环境,集中发育在中缓坡—深缓坡上部。八道江组叠层石形态以缓波状、柱状、分叉柱状为主,发育于台缘生物礁环境,集中发育在礁核—礁后滩下部;叠层石从沉积开始到结束经历礁核下部—礁核上部—礁后滩的变化过程,总体为向上变浅的沉积序列,指示八道江期研究区至少发生一次缓慢的海侵,与区域构造演化相互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