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Fauconnier为代表的一批美国学者提出的概念合成理论是对在概念隐喻理论的基础上而形成的心理空间理论的延续和发展,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宗旨就是试图揭示言语意义在线构建(on-line construction)背后的那座认知冰山。近几年,国内出现了一系列介绍概念合成理论的文章,并将其用于汉语的研究,包括读汉语熟语的解释,古代诗词意象的研究等等。这说明概念合成理论是认知语言学这一学派继概念隐喻理论以后的又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学者们试图从语言学的理论与实践诸方面证明或究问概念合成理论的解释力。国内关于复合词的研究一直是具有争议的论题。长期的历史发展,使汉语具有言简意赅的特征,看似简单的形式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含义。吕叔湘先生早在《语文常谈》(1964-1965:64-65)里就已指出:“语言的表达意义,一部分是显示,一部分是暗示,有点像打仗,占据一点,控制一片。”语言的这种“以点控面”的现象,在复合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蝴蝶斑”与“蝴蝶阀”中“蝴蝶”的含义是不同的:前者所取的是蝴蝶的外形而后者所取的是蝴蝶飞舞时的动作;它们与后面词素的结合方式自然也有所区别。这是由于场景中的因素能化为词素的通常只有两个,大多数的语言信息成为背景知识,因此词素之间的关联对于整个复合词的理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词素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也可以成为划分复合词与短语的标准之一。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概念合成理论提出的四种概念合成的方式—单向网络(simplex network)、反射网络(mirror network)、单畴网络(single-scope network)与双(或多)畴网络(double-scope network)大致涵盖了思维中概念整合的所有类型,而在汉语复合词中词素结合的过程中也大体上对应这四种方式。词素结合的紧密程度跟其产生过程中思维的复杂性有很大的关系,即产生过程越复杂,生成的复合词中词素的关系越紧密,生成的词语属于复合词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本文提出了一个假设:可以用四种概念合成的方式作为区分复合词与短语的标准,形成一个渐进体:生成时涉及双畴网络的词语为典型复合词,涉及单畴网络的词语为次典型复合词,涉及单向网络与反射网络的词语为非典型复合词。此外,本文还从认知规律出发,对朱彦(2004)的复合词生成过程作出了相应的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