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诉行政执行的模式研究——以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强制执行为视角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ai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理顺行政强制执行体制,提出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裁执分离”模式长期为行政法学界的研究热点,但学者对“裁”与“执”主体认识存在分歧,对非诉行政执行模式的研究存在必要。  第一部分由暴力强制执行事件引入,表明我国目前在房屋征收强制执行领域仍存在诸多不规范行为,提出待厘清的主要问题。同时,阐释若干基础性问题,对“非诉行政执行”概念演变、多元化主体执行现状、学界理论争议进行梳理,并对争议的观点作初步评析,笔者较为赞同“司法权本身具有强制力”的观点。第二部分对执行模式的经验进行介绍,结合域外经验与域内问题,对我国现行非诉行政执行制度进行剖析,反思最高人民法院提出的“裁执分离”模式的合法性。笔者认为,“裁执分离”模式的合法性存疑,且短期之内问题难以消除,不同执行机关之间因权责不明,存在相互推诿现象,影响执行实效。第三部分在前文基础上,提出在现有法律制度框架内,构建法院内部“裁执分离”执行模式,从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两方面,阐述法院自力执行的可行性。针对法院执行力量不足的问题,建议法院从社会治理创新的角度,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吸纳专业社会主体参与执行。在此过程中,通过对参与主体的资质限制、对执行程序的控制、对执行手段及方式的限制等,实现分工合作并加强监督。  深究强制力行使原因,主要由于补偿问题难以达成一致,避免强制执行的根本对策还须着眼于我国土地制度改革。
其他文献
公司瑕疵设立是一种因设立瑕疵而导致的公司瑕疵设立的事实状态,对公司瑕疵设立进行合理的规制是一国公司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运用比较分析法、实证分析法与综合分析法从
刑事审判监督程序作为一项特殊的救济程序,其设置的主要目的不但是要惩治犯罪、保障人权,也是为了合理利用有限的司法资源、实现司法的公平正义。然而,现实与理论总是存在一定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立法、司法机关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在立法上必须不断健全我国的法律法规,保证有法可依;在司法上,要求司法机关必须严格执法,防止错案的出现,保证实现公平正义
所谓动产抵押就是指债务人或第三人以动产对债权人的债权进行担保,但是此间并不转移动产的占有。动产抵押制度在现代世界范围内早已得到普遍认可和广泛采用,我国《担保法》也对
不完全收养制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婚姻家庭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婚姻家庭关系的维系和稳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完全收养制度并称为收养制度的两大支柱。作为亲子制度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