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采样网络化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与控制器设计

来源 :北京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ltuk709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化控制系统是通过实时网络构成闭环的反馈控制系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提出并受到广泛关注,它打破了传统控制系统在空间物理位置上的限制,具有可共享信息资源、可远程操作、高灵活性和高性价比等优势,因此网络化控制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中,如航空航天器、电气化交通工具、复杂工业过程、智能家居等。与此同时,网络的引入带来了如网络诱导延时、数据包丢失、数据包时序错乱等问题,这些问题会对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产生不良的影响,也使得对控制系统的分析变得复杂和困难。同时,在网络化控制系统中,一方面受硬件设备的限制和环境因素的影响,非均匀采样在客观上普遍存在。另一方面,非均匀采样方式可以更有效地利用网络带宽、计算、能量等有限资源,故非均匀采样网络化控制系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和重视。因此,提出变采样网络化控制系统的建模方法、改善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是网络化控制系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本文考虑一种普适的网络化控制系统,即系统同时具有时变采样间隔和时变传输延时,且时变延时可大于一个采样间隔。在不同的网络化反馈控制策略下,采用小增益定理和积分二次型约束框架,提出时变采样间隔和时变延时的建模方法,建立闭环系统的状态空间增广级联模型,提出新的稳定性条件和控制器设计方法。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变采样网络化控制系统,考虑控制量在一个采样间隔内保持不变的控制策略,设计基于观测器的输出反馈控制器和动态输出反馈控制器。首先,将闭环系统离散化为具有时变系统矩阵和时变延时的离散时间系统;通过对时变采样间隔进行建模,将闭环系统转化为具有时变延时和范数有界不确定性的离散时间系统;通过对时变延时进行建模,将闭环系统转化为前向通道与延时无关的级联系统。根据小增益定理推导出了计算复杂度较低的闭环系统渐近稳定条件,并采用改进锥补线性化方法给出了基于观测器的输出反馈控制器和动态输出反馈控制器的设计方法。(2)考虑执行器“分段弃旧用新”数据更新策略,即一个采样间隔内可有多个控制量作用于被控对象,在这一更加精细的控制策略下,对变采样网络化控制系统进行状态反馈和输出反馈控制。对时变采样间隔和时变网络延时进行建模,将时变离散时间系统转化为级联系统,其前向通道包含了变采样带来的范数有界不确定性,延时不确定性被包含于反向通道中。提出了保证闭环系统渐近稳定的单一线性矩阵不等式条件,该方法具有较低的计算复杂度和保守性。最后利用迭代算法求解出了状态反馈控制器和输出反馈控制器。(3)在积分二次型约束框架下,研究变采样网络化控制系统的稳定性。闭环系统被建模为包含两部分时变项的离散时间系统,即变采样带来的范数有界不确定性项和多时变延时项。提出了时变采样不确定性算子和多时变延时算子满足的分二次型约束及相应的系统表示。将闭环系统建模为级联系统,其前向通道是与延时无关的线性时不变系统,反向通道包含了变采样不确定性算子和多时变延时算子。根据积分二次型约束稳定定理给出了系统稳定条件。
其他文献
天线系统在加载天线罩或安装在载体平台上后,其电磁特性明显受到附近结构的影响。在现代天线设计中,亦需要精确评估这些影响来修正天线结构参数。将天线与周围结构看作一个整
近年来,随着现代军事国防技术的快速发展,光电平台作为关键部件备受关注,而其中控制系统作为核心起着关键作用。在控制系统中,跟踪精度是衡量光电平台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系
现有空间观测系统基于传统成像体制,受限于探测器的物理尺寸、数据带宽、曝光时间和光学系统的衍射极限,易受光照变化、光学或运动模糊、量化采样和噪声等因素干扰,使图像质
超快激光微纳加工技术是当前先进加工领域的前沿热点技术。其无接触、无污染的加工方式及高精度、高质量的加工效果为微纳加工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革命性技术。超快激光的脉冲持
石墨烯材料由于其本身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使它能够应用于能源存储、能量转换及刺激响应等相关领域。近年来,石墨烯类多维宏观材料的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主要借
当前遥感信息处理已经进入数据海量化时代,图像数据量呈几何级数增长。然而,由于受到大气运动、大气吸收散射、卫星平台运动及探测器元器件损坏等因素的影响,传感器采集到的
明式家具源起两宋,形成于明代中晚期的吴中一带,于明晚期和清早期发展到高峰,并不断发展和沿革。明式家具是中国家具发展到顶峰的作品,在世界家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结合
随着现代防御体系的发展,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结构在不断地加固,其厚度也在不断地增加,并且已经由地面转入地下或山体内部。这类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混凝土/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介入诊疗技术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和局部疗效好等优势,在肺癌活检、消融、放射性粒子植入等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此技术在临床过程中具有辐射危害,医
近年来,各种新型装甲的防护能力不断提升,作为一种重要的反装甲弹药,现有聚能装药难以对高强度装甲防护目标实现高效毁伤,开展新型聚能装药结构研究变得极为迫切。本文针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