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状IgA大疱性皮病动物模型的建立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shidemeng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线状IgA大疱性皮病(Linear IgA bullous dermatosis,LABD)是一种少见的以基底膜带IgA沉积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表皮下水疱病,好发于儿童及成年人。目前LABD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本课题于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皮肤科实验室完成,该实验室成功建立了多种自身免疫性表皮下水疱病的动物模型,有丰富的动物实验经验。本课题通过逐步建立LABD的动物模型,初步探讨IgA自身抗体的致病机制。第一部分特异性抗NC16A IgA抗体的纯化及鉴定目的在LABD患者血清中纯化出特异性抗NC16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和目的】黑色素瘤(Melanoma)是一种来源于黑色素细胞的好发于皮肤表面的恶性肿瘤,是皮肤癌中最严重且造成最多死亡的一种类型。近些年来黑色素瘤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逐渐增高的趋势,尽管众多学者针对黑色素瘤已投入了巨大的研究和治疗方案的改善,但是黑色素瘤仍是临床工作者攻坚克难的巨大挑战。因此,全面深入地探索黑色素瘤的发病机理及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分子调控网络对于研究并开发有效的生物靶向药
学位
第一章皮肤黑素瘤中ESRP1靶基因分析  目的:利用现代数据挖掘技术对皮肤黑素瘤中上皮剪接调节蛋白1(epithelial splicing regulatory protein l,ESRP1)的表达情况和功能调控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靶基因ESRP1相关激酶、miRNA和转录因子蛋白互作网络。  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103个皮肤黑素瘤样本转录测序数据,分析预测ESRP1的表达水平及其
[目的]优化外泌体提取分离纯化的方法,并比较各种方法的外泌体提取效率。基于二代测序对AD患者外周血外泌体中miRNAs表达谱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究AD患者外周血中外泌体中miRNA-150-5p对KC的增殖、凋亡、活化、分化以及炎症的调控及作用机制。  [方法]①收集我院AD患者和健康人的外周血样本,分别采用超高速离心法和exoEasyMaxiKit试剂盒法提取血清中的外泌体,采用电镜与纳米颗粒
第一部分头孢曲松耐药淋球菌镶嵌型penA基因突变株构建  目的:构建交换镶嵌型penA10.001和penA60.001头孢曲松耐药淋球菌突变株  方法:构建大肠杆菌重组质粒pUC57-penA10.001-kanarpsL-down和pUC57-penA60.001-kanarpsL-down,采用二次同源重组反向筛选完整交换两株临床分离菌株SZ20(penA60.001)和SRRSH78(pe
学位
目的:反常性痤疮(acne inversa,AI)是一种主要累及顶泌汗腺分布及间擦皱褶部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常反复发作,临床早期主要表现为丘疹、结节,后期可逐渐形成脓肿、窦道、瘢痕,常伴有疼痛。本病是与遗传、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的免疫相关疾病,且此病极大地影响患者的社交活动、生活质量,易伴发抑郁、焦虑及社交障碍等心理性疾病。反常性痤疮患者中约有30%-40%的患者有家族史,即家族性反常性痤疮;
皮肤癣菌病为全球第四大常见疾病,且皮肤癣菌感染后极易复发。絮状表皮癣菌为临床上常见的皮肤癣菌之一,易感染皮肤以及甲,头发感染甚为少见。在印度、伊朗等国家其感染发病率可高于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犬小孢子菌等常见皮肤癣菌。絮状表皮癣菌在分类学上单独成属,其在致病性和生态习性上也有着独特的一面。因絮状表皮癣菌为亲人性皮肤癣菌,缺乏相应的动物模型,现有的分子、组学等研究工具也仅应用于毛癣菌属和小孢子菌属
第一部分中波紫外线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lncRNA表达谱的影响  紫外线(UV)照射引起的皮肤损伤可分为急性损伤和慢性损伤两种,急性损伤以皮肤炎症、DNA损伤和免疫抑制为主,慢性损伤主要包括光老化和皮肤癌变。随着大气臭氧层持续不断的破坏,地球表面UVB辐射逐渐增强,其长期照射对人体皮肤细胞的损伤问题日益凸显,皮肤防晒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学位
蕈样肉芽肿(MF)是皮肤恶性淋巴瘤中最常见的T细胞淋巴瘤,晚期可累及全身,预后较差,故对本病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研究仍是热点。肿瘤的形成不仅和基因突变有关,还与表观遗传学修饰有关,包括组蛋白甲基化和去乙酰化修饰等等,其相互之间亦存在协同作用。目前多种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已被临床用于T细胞淋巴瘤的治疗,但单一使用疗效不佳。研究发现组蛋白甲基转移酶果蝇zeste基因增强子的人类同源物2(E
第一部分ALA-PDT对咪喹莫特诱导小鼠银屑病样模型角蛋白表达异常及角化不全影响的研究  背景:银屑病是皮肤科临床遇最常见慢性疾病之一。临床上特征的表现为为红色丘疹或斑块,上覆银白色鳞屑,刮破鳞屑可见薄膜现象及点状出血现象(Auspitz征)。同时现阶段该疾病无法根治,易复发,并可造成全身系统损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能有效治疗银屑病。本实验采用小鼠作为研究对象,用外
学位
痤疮丙酸杆菌是痤疮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是痤疮炎症反应的重要因素。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形态在痤疮皮损中广泛存在。本研究将探讨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的耐药情况及其对人角质形成细胞的炎症反应应答的影响机制,主要分三大部分:  首先,利用痤疮丙酸杆菌标准株ATCC11827构建生物膜体外模型,结合CLSM与XTT减低法观察其生物膜的成膜规律。结果发现第8天生物膜结构最成熟。该生物膜模型构建方法稳定、重复性好,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