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XCL16在散发性反常性痤疮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shidemeng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反常性痤疮(acne inversa,AI)是一种主要累及顶泌汗腺分布及间擦皱褶部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常反复发作,临床早期主要表现为丘疹、结节,后期可逐渐形成脓肿、窦道、瘢痕,常伴有疼痛。本病是与遗传、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的免疫相关疾病,且此病极大地影响患者的社交活动、生活质量,易伴发抑郁、焦虑及社交障碍等心理性疾病。反常性痤疮患者中约有30%-40%的患者有家族史,即家族性反常性痤疮;而占60%-70%的散发性反常性痤疮患者中一直未找到γ-分泌酶相关基因突变,其致病原因至今尚未明确。研究散发性反常性痤疮的致病因素和发病机制至关重要,对该病的早期干预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临床与实验室研究发现,反常性痤疮的发病以及病情加重通常因为其它因素所导致,比如患者肥胖、出汗、摄入高热量饮食、吸烟等,据此推测,环境因素引起表观遗传学改变很可能参与反常性痤疮的发病与病情恶化。其中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证实其参与炎症性疾病、免疫性疾病以及肿瘤等多种疾病的发病过程,本研究将着重于研究DNA甲基化在散发性反常性痤疮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通过筛查散发性反常性痤疮皮损中的DNA甲基化异常的基因,观察在AI患者中表达的变化,并通过构建反常性痤疮模型小鼠进一步深入研究其在反常性痤疮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获得患者知情同意后,对接受外科手术和植皮治疗的散发性反常性痤疮患者进行取材,切取手术切除的炎性皮损的边缘处皮肤以及植皮修剪所得的边缘正常皮肤组织,去除坏死组织及皮下脂肪组织后分别提取全层皮肤组织的基因组DNA,进行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对差异基因DMR经生物信息分析以及文献检索,筛选出目标基因CXCL16,分别采用免疫组化、WesternBlot对其编码的蛋白质在患者皮肤中的表达量进行分析和比较,同时检测CXCL16的相应受体CXCR6的表达情况;而后构建NCSTNKC模型小鼠,运用他莫昔芬诱导反常性痤疮小鼠模型,对NCSTNKC小鼠模型背部皮损处CXCL16的表达情况进行进一步验证,提取NCSTNKC小鼠与正常对照组小鼠脾脏的单细胞悬液进行流式分析,检测辅助型T淋巴细胞亚群Th1、Th17、Treg的比例差异。
  结果:正常皮肤对照与皮损处皮肤组织经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测序分析结果分析显示,共检测到10807个DMR差异基因,筛选出差异值较大的DMR基因,经分析,位于启动子区域的CG序列高甲基化的差异基因有2101个,进一步根据GO分析、KEGG分析、蛋白功能定位以及与本病发病机制通路的相关性,并经过文献检索筛选出目的基因CXCL16,CXCL16在皮损处其启动子区域呈高甲基化状态;免疫组化及WesternBlot结果均显示反常性痤疮皮损处CXCL16蛋白表达降低,CXCL16的相应受体CXCR6的表达也降低;他莫昔芬诱导NCSTNKC小鼠构建反常性痤疮小鼠模型,在第40天左右开始出现典型皮损,且ⅣCSTNKC小鼠脾脏明显肿大,皮损处CXCL16的表达降低,与患者皮损处CXCL16的表达情况一致;对正常对照组小鼠、NCSTNΔKC模型组小鼠的脾脏细胞进行流式检测,检测辅助型T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变化,结果显示NCSTNΔKC模型组小鼠脾脏中Th1、Th17、Treg细胞比例降低。
  结论:在散发性反常性痤疮皮损中,CXC16基因启动子区域呈高甲基化状态,CXC16启动子区域高甲基化导致其编码的CXCL16蛋白表达减少,导致皮损处CXCL16的低表达状态,CXCL16的唯一受体CXCR6在皮损处表达也降低,NCSTNKC小鼠模型脾脏中Th1、Th17、Treg细胞比例降低提示反常性痤疮可能存在免疫应答缺陷或其他免疫异常。CXCL16高甲基化可能是反常性痤疮的发病因素之一,其致病机制亟待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经常作为处方药或非处方药使用于疼痛、发热及关节炎症的治疗。由于NSAIDs的广泛使用,与NSAIDs相关的药物诱导性肝损伤(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 DILI)越来越受到关注。双氯芬酸(Diclofenac,DCF)是一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苯乙酸类非甾体抗炎药,也是报道较
学位
研究背景和目的A型肉毒毒素是革兰氏阳性梭状芽孢杆菌在无氧条件下繁殖过程中产生的七种外毒素中的一种,它用于面部注射除皱己有20余年历史,在应用过程中,很多临床医生均发现多点皮内注射后面部皮肤质地明显改善,但其原因不明。2012年,Sang-Ha Oh等学者进行了体外正常人成纤维细胞研究,研究发现A型肉毒毒素可以显著提升胶原水平,下调胶原降解。2014年,本研究小组对于UVB所致光老化的人成纤维细胞进
学位
研究背景:黑色素瘤起源于黑色素细胞,是一种极具侵袭性的恶性肿瘤,生存率低且预后差。目前对于黑色素瘤可用的治疗方法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在临床中,为了提高黑色素瘤的治疗效果,需要系统的治疗策略并不断的开发新的治疗手段。目前的研究提示,肿瘤的免疫治疗法可能为肿瘤的治疗带来新的突破。C10orf90是最近被确定的一个通用脆性位点,由于最初发现将C10orf90过表达于几种肿瘤细胞系中,其表现出抑制肿瘤的作
学位
第一部分Wnt/β-catenin与TGF-β/Smad信号通路主要相关分子在雄激素性秃发患者头皮毛囊组织中的表达研究研究背景和目的:雄激素性秃发(Androgenic alopecia,AGA)又称男性型秃发,脂溢性脱发,在脱发性疾病中最常见。在超过40岁的高加索人中的发病率占到了 50%,在所有的脱发病人中占到了 71%,而其他种族的发生率稍低且发生的年龄较晚,脱发的范围也较小。多种因素参与了
学位
目的:利用多模态磁共振技术对比观察:(1)急性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性疼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大脑相比,功能和结构的异常;(2)通过自身前后对照,观察HZ患者向PHN转化前后脑功能和灰质体积的改变。方法:1.获取数据:试验1共纳入32例HZ患者、18例PHN患者和20例健康志愿者;试验2纳入12例从HZ慢
学位
研究目的 近年来,光电设备已经广泛用于面部年轻化。多次重复的光电治疗常常带来满意的治疗效果。然而,光电技术的广泛和长期使用也给皮肤科医生带来了新的问题,长期多次激光治疗是否会改变皮肤的敏感性?它会导致表皮变薄吗?会影响表面微循环,从而破坏皮肤屏障功能?目前的临床观察到的主要不良反应集中在色素异常或疤痕形成。客观的皮肤长期随访结果尚缺乏相关报道。因此,本研究的重点是广泛使用的多个光电治疗设备治疗后皮
学位
【研究背景和目的】黑色素瘤(Melanoma)是一种来源于黑色素细胞的好发于皮肤表面的恶性肿瘤,是皮肤癌中最严重且造成最多死亡的一种类型。近些年来黑色素瘤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逐渐增高的趋势,尽管众多学者针对黑色素瘤已投入了巨大的研究和治疗方案的改善,但是黑色素瘤仍是临床工作者攻坚克难的巨大挑战。因此,全面深入地探索黑色素瘤的发病机理及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分子调控网络对于研究并开发有效的生物靶向药
学位
第一章皮肤黑素瘤中ESRP1靶基因分析  目的:利用现代数据挖掘技术对皮肤黑素瘤中上皮剪接调节蛋白1(epithelial splicing regulatory protein l,ESRP1)的表达情况和功能调控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靶基因ESRP1相关激酶、miRNA和转录因子蛋白互作网络。  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103个皮肤黑素瘤样本转录测序数据,分析预测ESRP1的表达水平及其
[目的]优化外泌体提取分离纯化的方法,并比较各种方法的外泌体提取效率。基于二代测序对AD患者外周血外泌体中miRNAs表达谱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究AD患者外周血中外泌体中miRNA-150-5p对KC的增殖、凋亡、活化、分化以及炎症的调控及作用机制。  [方法]①收集我院AD患者和健康人的外周血样本,分别采用超高速离心法和exoEasyMaxiKit试剂盒法提取血清中的外泌体,采用电镜与纳米颗粒
第一部分头孢曲松耐药淋球菌镶嵌型penA基因突变株构建  目的:构建交换镶嵌型penA10.001和penA60.001头孢曲松耐药淋球菌突变株  方法:构建大肠杆菌重组质粒pUC57-penA10.001-kanarpsL-down和pUC57-penA60.001-kanarpsL-down,采用二次同源重组反向筛选完整交换两株临床分离菌株SZ20(penA60.001)和SRRSH78(pe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