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金融化的趋势首先在国外扩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内的金融化程度也在逐步加深,并影响到了实体企业的发展。最早对金融化进行定义的是Krippner(2005),他认为,金融化主要是指实体企业的利润更多是来自金融领域,而不是实体企业生产领域。也有学者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其定义,由此可对金融化的概念有初步了解。近年来,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化,我国经济出现了新常态。实体经济对此作出的反应就是进行结构转型,实业投资率不断下降,行业竞争日趋激烈。正是在这样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一些非金融企业为了维持并提高自己的经营业绩,开始将投资目光转向金融领域,希望能从金融市场获取到高回报,进而提高公司内部业绩。但是这样的投资偏向可能会导致大部分的现金流流向金融市场,导致过度金融化。所以,“金融化”就像一把双刃剑,在给实体企业带来现金流的同时,也但存在很大的隐患,如果其过度发展,可能会阻碍实体经济发展,实体产业最终会出现“空心化”的现象。由此,就非金融企业可持续发展角度而言,论证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对实业投资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研究角度的选取上,文章从金融收益与支出方向为切入点,分别论证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对实业投资的影响;在理论方面,文章首先分析预防性储蓄理论、融资约束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为金融化对实业投资影响关系的研究作理论支撑;其次,综合国内外学者所作出的文献研究,先对金融化概念进行定义,总结影响金融化的因素,最后对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和实业投资之间的关系作出初步判断,认为金融化对实业投资可能会产生挤出效应或“蓄水池效应”。在表现金融化事实方面,文章重点考虑金融资产配置及持有比例,来展现我国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的现象,得出我国近年来的金融化程度在不断加深。在实证方面,文章从收入与支出角度分别选取一个指标作因变量,即金融利润和金融支付比率,以这两个指标为基础,将高管股权激励与融资约束作调节变量,将实样本分为两部分进行研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证明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程度的加深是否会对实业投资产生挤出或促进作用。最后将收入与支出指标换成金融资产持有比例,进行稳健性检验,使结论更有说服力。经研究后得出结论:(1)不考虑调节变量的影响,当金融化程度日益加深,对实业投资的影响总体上表现为“挤出效应”,并随着程度的加深,作用也更强烈;(2)考虑调节变量之后,金融化程度的加深对实业投资的作用可能存在不显著的影响。从实践层面来看,文章针对以上实证结果,从市场监管、系统系风险、资产配置方等面提供了合理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