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继奥斯汀创立言语行为理论后,塞尔在继承和批判他老师的日常语言哲学分析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使之进一步“系统化”、“严密化”,从而提出了一套完整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这套言语行为理论为语言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它从行为入手研究语言,这抓住了语言的动态特征,并以言语行为为中心,把语言、社会及心理三方面融为一体,这样就减少了语言研究中过于抽象化、过于理想化的弊端,更接近于使用中的语言的实际情形。就其研究的实用意义而言,直接目的就在于了解不同言语行为在不同交际情景中实现的模式、手段及实现机制,了解实施相同言语行为所采取的不同言语手段,对比他们在日常交际中和语言教学中表现的差异及导致差异的原因。因此,塞尔提出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就十分有研究的必要性。所谓间接言语行为,指的是通过作出一个话语施事行为而间接地作出的另一个施事行为,而这种通过间接的方式所作出的言语行为即使我们所要表达的主要言语行为。所以对于听者来讲,他们必须要具备从一种次要言语行为中推导出主要言语行为的能力,而在推导的过程中,应当对发话者与听话者所处的语言环境(即语境)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最终达到辩识出发话者的主要言语行为的目的,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本文通过对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阐述的基础上,还将格莱斯的会话含义理论以及利奇的礼貌原则与其进行了简要的对比研究,因为究其实质,这三种理论均有相似之处,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与格莱斯的会话含义理论的研究重点都是在于对“话面意义”和“言外之力”的区别上,而无论是在日常交际中,还是在专家的研究中,“言外之力”都是人们普遍关注的对象,因此,本文对“言外之力”的由来、发展及研究价值作出了详尽的分析。此外,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和格莱斯的会话含义理论的提出,最终都在利奇的礼貌原则那里得到了认证,即人们实施间接言语行为或对于合作原则的违背都是出于同一个目的:礼貌。因此,格莱斯的会话含义理论以及利奇的礼貌原则理论为塞尔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和进一步完善起到了推动作用。一种理论的发展与完善需要有支撑它的灵魂所在,对于塞尔的言语行为来说,其实质是从哲学意义上探讨语言的表述和意义之间的关系问题,因此塞尔在后期提出的意向性理论为他的研究提供了哲学基础,恰恰也是对他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的升华和理性概括。这种意向性理论发源于德国哲学家布伦塔诺,后经其弟子胡塞尔的继承和发展,又经过塞尔的加工与演变,最终成为他言语行为理论的灵魂。在日常交际中,发话者实施间接言语行为以及听话者对于主要言语行为的辩识都依赖于意向性的指导与协助,它使存在于人脑中的一种主观意向,可以支配人们作出某种行为或对某种行为作出相应的反应。因此,本文对于意向性与意义以及言语行为的关系一一做出了阐述,目的是为了使人们能够更深入、透彻的了解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尤其是对其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了解,有助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而对于母语不是英语的中国人来讲,这一方面能力的培养更是势在必行,因此,归根结底,还要依赖于外语课堂的教育。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强调的是语法以及词汇的学习,往往忽视了培养和提高学生日常交际能力,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是较为死板,而且这种填鸭似的教学法会给学生增添沉重的课业负担,他们会觉得学习英语就是死记硬背,久而久之自然会丧失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此外,这种传统的教学法也会让课堂气氛变得极为沉闷压抑,收获的课堂效果更不尽人意。幸运的是近些年来由于交际教学法这种全新的教学法的诞生,让整个英语教学界都看到了希望,使用这种教学法在英语课堂获得的神奇功效已被诸多前辈证实过了,因此,我在此只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为之做出一些补充,本篇文章的主要目的就是想证明在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指导下,使用交际教学法获得的教学质量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而这种理论与这种教学方法的结合要求英语教师在确保使用交际教学法的前提下不要忘记分析话语的言外之意,从而才会改善学生们在日常交际中的理解能力,也就进一步的达到了提高学生交际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