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灰葡萄孢(B.cinerea)引起的灰霉病在一些生产区已成为番茄三大病害之首,该病不仅为害植株的生长,还可影响番茄果实的储藏及运输,严重制约着番茄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长期使用化学药剂不仅使病原菌产生抗药性,防效显著下降,而且污染环境,危害人类健康,破坏生态可持续发展;生物防治方法因暂无上述弊端而受到众多科学家的青睐,近年来已有大量生物防治范例应用于大田防治,收效显著。本研究从生物防治对植株防御酶系统的影响分析其防治作用,选用4株广谱性生防菌株SC11、153、F46和SF6,测定了其生物学习性和对灰葡萄孢的离体抑菌作用,研究其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及对番茄植株防御酶活性影响的关系。从生物学习性可发现,4株生防菌对番茄幼苗生长均表现出显著的促进作用,在幼苗叶表有较强的定殖能力;淡紫拟青霉153有促进番茄种子萌发的作用,萌发率上升3.34%,且对番茄幼苗生长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对株高的增幅高达32.13%;其在番茄幼苗叶表的定殖量最大且最为稳定。离体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4株生防菌对灰葡萄孢的抑制作用均非常显著,壮观链霉菌SC11发酵滤液对灰葡萄孢菌落扩展、菌丝干质量的抑制效果显著;发酵液具有显著的离体防病效果:SC11和153发酵液在离体叶片提前接种的防治效果分别达80.68%和75.0%,在成熟果实提前接种的防治效果分别高达96.94%和95.42%;SF6发酵滤液对灰葡萄孢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最显著,处理后灰葡萄孢孢子几乎未萌发。4株生防菌均可显著降低盆栽番茄灰霉病情指数,防治效果明显,以提前喷施处理的效果最佳,SC11和153提前处理的防治效果分别高达65.29%和50.20%;不同时期处理均能激活番茄植株的防御系统,相关酶活性及脯氨酸含量剧烈上升,而MDA含量显著下降。淡紫拟青霉153的大棚防病效果发现,发酵液原液对番茄植株叶片和茎部灰霉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49.13%、61.34%;10倍稀释液的防治效果仍分别达到33.25%和42.16%。此外,本研究选用GFP基因标记生防改良菌株F1-35,研究标记后菌株的产孢量、产赤霉素能力、定殖促生能力等生物学习性,以及对西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和对西瓜幼苗防御系统的影响。从生物学习性可看出,生防改良菌株F1-35经GFP基因标记后,GFP基因稳定表达;该标记不影响菌株的产孢能力、产赤霉素能力及在西瓜幼苗根际土壤和根部组织内的定殖能力。盆栽试验结果说明GFP基因标记不影响菌株F1-35对西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防御酶活性研究表明,F1-35在对西瓜枯萎病防治的同时,对西瓜幼苗防御酶也有较大影响,以PPO活性变化最为明显:F1-35提前24h接种处理组中,当PPO活性下降,防效的增加幅度随即减小;当PPO活性上升,防效的增加幅度变大。同时接种处理组中,PPO活性上升或下降,防效在下一监测点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规律。在两组处理的整个检测过程中,SOD、POD和PAL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类似的规律,而CAT酶活未发生明显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