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竞技能力是运动训练追求的直接目标,是构建运动训练学框架的理论支柱,但在我国竞技体育学术界,竞技能力定义一直存在异议,致使使用不规范,范围不明确,有碍于运动训练理论的科学发展。为审视当下竞技能力所引发的问题,探索与建立独具运动训练学个性的竞技能力概念系统,探求竞技能力系统的指标体系与运动训练实践两者之间契合的基本框架,本研究针对现有竞技能力构成要素进行了专门探讨。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搜集阅读体育及其它专业学科的学术期刊杂志、运动训练学专著以及运动训练的硕博论文,通过分析,认为现有竞技能力的学术用语存在着定义的非统一性、构成要素的非同层性、能力阐释的非包容性,并通过对比研究发现竞技能力培养途径的非对称性。运用专家访谈与问卷调查,获取了其它学科与专业人士对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的基本观点,体育专家学者对竞技能力构成要素与内涵的基本看法。定量研究结果表明,非专业人员认为竞技能力构成要素存在可接受性,而专业人士认为竞技能力构成要素存在虚拟性与作用不均衡性。针对“竞技能力”存在的概念模糊、内涵不清、作用泛化等问题,依据逻辑学原理并结合竞技体育实际,对竞技能力作了重新界定,指出“竞技能力是运动员个体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形式的运动场上体现的综合素养”,明确地阐明了竞技能力的范围,修正了原定义同义反复与指代不明的不足。在此基础上,通过“巴雷特”分析法揭示了竞技能力基本特征的序位性与层次性,建立了有关“竞技能力”的概念系统。本研究对竞技能力新定义的内涵进行了定量与定性的双层揭示。在定性基础作出的定量描述揭示出竞技能力内涵特征为健康体能、竞技体能、动作能力、技术能力、技巧能力、表现能力、对抗能力、应变能力、协同能力、控制能力、承受能力等11个要素,较好地满足了竞技能力本质属性的表达。在定量基础上作出的定性描述揭示出竞技能力的内涵可分为体能与技艺能力集合的竞技能力基础层,竞技整合能力集合的竞技能力核心层和竞技驾驭能力集合的竞技能力辅助层。结合竞技体育现场表现,从专业角度认为,基础层展示竞技水平,核心层展示竞技状态,辅助层展示竞技修养。依据以上研究成果,本文最后构建了竞技能力系统结构,该结构将三个层次、三个形态、十一个要素有机地组合成一体,形成了我国竞技体育有关竞技能力研究的最新理论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