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爱与黑暗的故事》(A Tale of Love and Darkness,2002)这部带有鲜明自传性色彩的鸿篇巨制中,当代以色列国宝级希伯来语作家阿摩司·奥兹(Amos OZ,1939-2018)以“不幸的家庭”为窥视口,用他精妙而细腻的笔触将以色列百年风云浓缩投注于一个东欧犹太移民家族的历史与生活之中,一点一滴拼凑起充满动荡的民族记忆与无处寻踪的古老家园。在这部学界公认为奥兹文学创作巅峰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爱与黑暗的故事》(A Tale of Love and Darkness,2002)这部带有鲜明自传性色彩的鸿篇巨制中,当代以色列国宝级希伯来语作家阿摩司·奥兹(Amos OZ,1939-2018)以“不幸的家庭”为窥视口,用他精妙而细腻的笔触将以色列百年风云浓缩投注于一个东欧犹太移民家族的历史与生活之中,一点一滴拼凑起充满动荡的民族记忆与无处寻踪的古老家园。在这部学界公认为奥兹文学创作巅峰的民族史诗性巨著中,个体家庭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动人而悲怆地交织融合,奥兹不仅真实地再现了以色列建国前后近百年间犹太民族的生存图景与生命体验,与此同时也更是透过克劳斯纳(Klausner)家族祖孙三代的历史,真切地展现了在近两千年流散岁月中“散而不亡”的犹太民族在以色列风起云涌的社会变迁之中逐步建构起一个自觉的犹太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征程。论文主要由5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阿摩司·奥兹的创作情况以及作为研究对象的《爱与黑暗的故事》,本论文选题和写作的缘起,奥兹的小说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在“共同体”视域下对《爱与黑暗的故事》进行研究的可行性分析、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第一章讨论的是《爱与黑暗的故事》中犹太民族共同体的建构机理。象征着神圣空间的耶路撒冷、传承着传统文化的宗教仪式以及彰显着民族身份的希伯来语作为三种显著的民族符号,构成了《爱与黑暗的故事》中犹太民族共同体建构的重要机理。在以克劳斯纳家族为代表的犹太移民的日常生活与心理特征中,这三种具有延续性与独特性的民族符号不仅承载着千百年岁月间犹太民族共享的历史记忆与集体意识,也更是寄托着共同体成员共通的民族意识与民族情感,在激发民族成员的归属感与认同感的同时,也作为重要的精神文化纽带,紧密地维系着犹太民族共同体的建构。第二章主要分析《爱与黑暗的故事》中犹太民族共同体的代际流变。在《爱与黑暗的故事》中,奥兹对于犹太民族共同体的形态建构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时代环境的更迭、社会思潮的引导、民族符号的变迁以及民族意识的觉醒等要素的影响下,在克劳斯纳家族从祖辈、父辈到子辈的血缘传承中,发生了从作为原始形态的“流散共同体”,到作为过渡形态的“族群共同体”,再到寄托着美好未来展望的“情感共同体”的代际流变。奥兹巧妙地将以色列建国前后的百年风云浓缩于一个犹太移民家族历史的爱与黑暗之中,使得《爱与黑暗的故事》这部厚重深邃的作品不仅是一部带有作家鲜明自传色彩的家族史、一部呈现以色列社会变迁的发展史,也更是一部折射犹太民族共同体建构历程的流变史。第三章主要探究《爱与黑暗的故事》中奥兹对于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吁求。在《爱与黑暗的故事》中,面对旷日持久的巴以冲突,奥兹始终坚持以温柔慈悲的“妥协”来对他者的创伤进行体验,并坚定地认为阿拉伯民族与犹太民族之间的症结是“对”与“对”之间的冲突,曾遭受相同苦难的巴以民族本应是能够对彼此创伤感同身受的“受创共同体”;在此认知基础上,奥兹进一步在实践角度提出以能够治愈极端民族主义所引发的“狂热病”的“对他者的想象”,以及主张将爱意与善意积少成多的“茶匙精神”来消弭两个民族之间的仇恨对峙,并在战争的废墟之上重新搭建起相互理解信任的桥梁,建构起和谐开放的“精神共同体”,进而在对彼此的观照之下最终结成普遍和平、同舟共济、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结语部分是对于全文内容的全面总结与情感升华,在奥兹的文学书写与政治主张中进一步感悟这位充满强烈的人道主义关怀与道德责任意识的犹太作家,对于家庭、集体、乃至民族国家生存发展的洞察与考量。在《爱与黑暗的故事》中奥兹对于建立犹太民族共同体的情感趋向,也正体现了他对于自我精神创伤与民族历史创伤所进行的文学疗救,并在更为深刻的精神层面上传达了构建起和谐平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在被盛誉为“以色列的良心”的奥兹笔下,人们从不会感受到出离的愤怒与哀怨,即便是对于支离破碎的悲剧的描绘,所有人更多可以体悟到的,也只是在那简约优美而富有道德力量的文字背后所散发出的人性的光辉。
其他文献
2019年底,由“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猝不及防地自湖北省武汉市蔓延开来,并迅速扩散、传播至全国各地。面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国内众多主流媒体纷纷采取“Vlog+新闻”的短视频报道模式,以个人叙事的视角多元化、全方位报道疫情,其中,由央视新闻与哔哩哔哩网站知名美食博主“食贫道”合作,携手推出的《武汉Vlog》系列短视频报道获得了广泛关注。作为特殊社会语境下主流媒体传递危机话语的创新生产和传播,
科普短视频作为一种新的科学技术传播媒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优秀的科普短视频字幕翻译对于中外科学知识普及和交流具有重要意义。《模型师老原儿》是一栏科普短视频节目,在国内各大短视频平台广受欢迎。节目每期视频都通过精细的实物放大模型阐述科学知识,且每期视频时长仅为三分钟左右。本文从该节目中选取了 21期短视频进行分析研究,探讨了科普短视频字幕翻译的特点、要求和方法。关联理论属于认知语用学的范畴。它的
刘慈欣,中国新生代科幻代表人物之一。自1999年在《科幻世界》发表首篇科幻小说以来,获奖不断。除了进行科幻小说创作外,其关于科幻小说的论述也十分引人瞩目。本文将从刘慈欣提出的“种族形象”概念入手,通过文本细读,分析其科幻小说中“种族形象”的类型与建构路径,并揭示出背后所具有的思想价值。论文包括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将首先对刘慈欣所提出的“种族形象”作概念的界定,其次考察这个概念与中国文
对教师能动性的研究起源于近五到十年,研究内容主要围绕教育改革,课堂教学,和专业发展方面,研究对象主要指向在职教师。教师能动性作为促进教师发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关键性能力,了解学生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动性现状以及影响其能动性发挥的主要因素能为提高学生教师的培养质量和专业发展水平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本研究以班杜拉社会认知理论中对能动性的定义与三元交互论为主要理论依据,将教育实习生的专业发展能动
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呼叫服务业也得到普及,这为我国现代服务业带来重大契机。为满足广大的客服人力资源市场需求,规范客户信息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标准,教育部于2010年3月在中职学校专业目录中增设了“客户信息服务”专业,这为培养客户信息服务专业相关人才奠定了基础。目前,我国在客户信息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开设客户信息服务专业的职业院校并不是很多,对客户信息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非
粮食议题从古至今都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对国民生活有重大影响。中国是农业大国,粮食的生产与发展始终是国计民生的大事。主流媒体是公众获取信息的来源渠道,是粮食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记录了中国粮食议题的历史进程。本研究以《人民日报》粮食报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人民日报》(1949年至2020年)粮食报道进行样本选取、描述统计、框架分析,从报道数量、主题选取、态度倾向
当前中国旅游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文旅融合时代命题的提出更是让整个旅游市场亮点频出,文化和旅游活动招式多样、精彩纷呈。大众旅游的新需求和智慧旅游的新业态在不断推进旅游产业的迭代和服务升级,旅游方式从简单的观光旅游朝着休闲度假的模式迈进。其中,传统乡村旅游以田园回归和诗意情怀为吸睛点成为城市人乡土情结的寄托之处,政府主导下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大力助推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精神文明等各项事业的发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资讯类新闻客户端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近年来,随着各大资讯新闻客户端纷纷采用数据+算法的渠道分发模式,这些新闻客户端在算法的作用下也愈发同质化,面对海量资讯,新闻推送编辑在其中仍然扮演着重要的作用,推送编辑不仅直接参与进内容生产,也是自动推送算法的监督者和督促者,算法参与新闻生产并不意味着这种技术有完全的自主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算法是辅助推送编辑的一种工具,
近年来墨西哥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文化外交与旅游外交活动。尤其是全球贸易盛行和多元文化的交织更是为这两外交培育了沃土,而且文化产品通过国际贸易的渠道实现文化的交流及传播成为了文化外交与旅游外交的热门途径。基于这些,本研究以“墨西哥电影业”为研究对象,以“墨西哥电影业海外各国演出”为例,提出一个针对“墨西哥电影业”文化产品国际贸易有益于增加各国赴墨西哥旅游人数。这将有利于墨西哥经济的全面发展。本研究通过实
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养犬的热度也日益增高。犬类在给主人带来生活乐趣的同时,也会产生叫声扰民、粪便污染、咬人伤人等系列问题,影响社区邻里和谐和城市文明建设,需要人们认真研究和解决。因此,将“城市不文明养犬”问题作为学位论文的选题进行探究,显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本文的框架结构涵括六章:第1章:绪论。此章主要包含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本论文的研究方法、框架结构及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