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种宗教在其传播和扩展过程中要成功融入其目标社会,就必须完成本地化(又写作“本地化”)。宗教作为一种文化,在其传播过程中,必然会与传播地的文化发生交流与碰撞。在一定意义上,外来宗教的本地化的程度,亦即是其传播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基督教从20世纪初传入怒江傈僳族社会之后,就开始了其本地化,或者说是傈僳化的过程,这同时也是一个傈僳族基督教化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傈僳族基督教的发展呈现出再地化发展特征,可以说在更宽泛的空间,在更繁杂的内容方面将基督教文化与傈僳族传统文化嵌合一体,使基督教得到更快速的发展。因此,基督教在怒江傈僳族社会的本地化与再地化过程,也可以看作是它的传播、发展历史。基督教文化与傈僳族传统文化这两种异质文化之间的融合,就是消除两种文化内核之间的排斥和异质因素的过程。所以本地化并非是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之间替代与被替代的关系,而是异质文化从初期的移植到后来嵌合于传播地、传播民族当中,最终在两种或者多种异质文化的合力作用下实现本土文化的改造和再构。纵观傈僳族基督教发展历史,这种文化的构建与再构建始终贯穿于基督教在傈僳族社会传播、发展整个历史过程当中。作为信仰主体的广大傈僳族民众始终是基督教传播历史的创造者和参与者,同时也是本地化了的傈僳族基督教文化的创造者,他们在接受基督教信仰的过程,成为“基督教化”了的傈僳族。而基督教文化自身在本地化和再地化过程中,重构出了“傈僳化”了的基督教文化,此基督教文化并非是原初意义上的基督教文化,由此基督教文化也得到不断再构。伴随时代的变迁,这个基督教文化与本土文化不断从本地化到再地化的过程中,彼此交互作用,最终嵌合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融状态。本文主要以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鹿马登乡赤恒底村社区为研究对象,以田野调查资料和文献资料为依据,运用宗教学、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运用文化构建理论考察了赤恒底村基督教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以及基督教在傈僳族社区从本地化到再地化发展过程以及其特点;探究基督教文化对于傈僳族传统文化的替代与再构;最后讨论基督教文化在傈僳族地区从本地化到再地方化发展差异及其表征与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