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化建设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作用研究——以山西省大宁县乐堂村为例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qimeng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信息化建设已经基本普及到了广大农村地区,深刻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中国目前的信息化建设成果已经为农村带来了现代化的知识和技术,并有效促进了农村建设。然而,目前中国农村信息化建设远未完成,很多村落的信息化建设并未实施,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信息方面的平台和网络体系仍较为匮乏,在为农村经济的纵深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机制方面,仍显得不足。
  近年来,农民工返乡创业人口不断增加,为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机遇,但现代化的网络信息平台如何支撑返乡农民工创业,仍是当前乡村发展和振兴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返乡农民工作为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的返乡创业所需要的信息平台具有显著的公共物品属性,需要政府和社会进行提供。另一方面,因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失,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一直遭遇人才匮乏的制约。然而,即便是农村的小型企业,其竞争力在当前也逐渐从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改为依托科技和知识的经济发展方式,它们要摆脱发展困境,一个重要的出路就在于切实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让农村企业及时地掌握最新经济形势,看到市场的最新变化,迅速改变生产和销售策略,在最佳时机扩大再生产。可以肯定的是,农村信息化建设将为返乡农民工创新以及农村企业的现代化变革给予巨大帮助,使得农村经济发展更具灵活性、适应性、持续性。基于此,本研究从科学技术的社会效应等相关理论出发,以山西省大宁县乐堂村为例,在实地调查乐堂村在信息化建设情况基础上,运用问卷调查、访谈等多种的研究方法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农村信息化建设在推动返乡农民工创业中的作用,并对如何更好地建设农村信息化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本研究主要从四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介绍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简要梳理国内外研究成果并对其进行了评述,同时叙述了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介绍基本概念和研究依据。主要界定了本研究的基本概念以及研究的理论和现实依据,为本研究奠定现实和理论根据。第三部分基于对山西省大宁县乐堂村的调研资料,论述了农村信息化建设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作用,揭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基于对农村信息化建设及返乡农民工信息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适合返乡农民工创业需求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路和设想。
其他文献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资本为主线,从资本向度解析资本主义社会大生产过程,并揭示其背后的生产关系。资本的运行规律、资本的循环与增殖过程体现了资本逻辑的本质,资本逻辑是深入研究生产过程的基石。马克思以资本逻辑为基础,从资本运动的固有规律的逻辑演变中,揭示了资本主义各种社会现象的内在原因,资本逻辑决定生产逻辑和历史发展逻辑。  文章主要从三个部分来进行阐述。第一部分讨论资本逻辑内涵与演变,重点论证资本逻
葛兰西将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哲学”,并明确指出“实践哲学”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转变成意识形态。国内外葛兰西意识形态思想的研究者,鲜有从葛兰西实践哲学的视域去研究其意识形态思想。以往研究,普遍忽略了葛兰西实践哲学与其意识形态思想浑然一体的本质。葛兰西意识形态思想具有科学性、合法性、实践性与可操作性。这种拥有实践特性的意识形态经过实践,最终让社会成员从心理层面认同它,并内化成民众心中的常识,在生活实践中以
学位
“异化”是人类文明历史形态进程的特殊现象之一,异化问题彰显着不同时代哲学家们对人自由本质的不同追问。从异化理论的嬗变来看,异化最先经历从希腊文Allotresis到拉丁文Alienatio的演变,且在人们不同的活动领域有着不同的含义。在哲学意义上,“异化”通常被认为是由主体创造出来的客体,其反过来控制、支配或成为主体对立面的现象。随着新媒体科技的革新,人们的实践活动进入新媒体时代,也滋生了人类社会
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的生存质量、生活体验也在发生着变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逐步加深,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暴露。人类在不断探索中,逐渐意识到,人内心的力量是造就生存环境的关键,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因此,从生态环保到“心灵环保”的转变,正是人类思考维度从外部世界转入内部世界的表现。从个人与他人的相处,扩展到个体与社会的交流、与环境的互动,其中存在的问题无不与“心”相关。当今社会对“心”的关
学位
孟子对告子“仁内义外”说的批驳表明了他对人的整全性把握。告子的“仁内义外”说把人分割成生物性和道德性两部分,他认为:“仁”是人的主观内在自然情感原则,“义”则是客观外在的伦理道德规范,人的自然情感之中不存在普遍的伦理道德原则。孟子则不把“仁”与“义”当作两种不相干的原则,而认为两者都是人本有的道德规定,其落实于人的情感生活就分别表现为亲亲和敬长。孟子论性,不是将人的自然生命与道德规定相对峙而言之,
学位
本文从林安梧的“后新儒学”的整体皙学脉络出发,梳理他近年关于“儒家伦理与社会正义”的创发,井借此试图探索儒家思想在当代新展开的一种可能性。  林安梧以儒家实践论的缺失为研究起点,提出由牟宗三回到熊十力再上溯王船山的研究理路。他认为传统儒学在当代的新开展,有必要从儒家伦理和社会正义这一角度来做一番理清,必须把儒家伦理放在理想的“公民社会”的构成中来建构。  首先本文梳理了林安梧皙学思想的构建进路与其
学位
经典逻辑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命题,传统上,它主要与自然语言表达中的陈述句相对应。然而陈述句不是唯一的自然语言句式,现实生活中,问句也是人们普遍使用的句式之一。论文通过一些实例说明,问句不仅能影响语境的信息内容,而且,不同的问句之间也可能存在某种恒常的联系。这表明,如果我们能为问句提供一种语义解释,能在一致的框架下同时处理陈述句和问句,会大大增强逻辑的表达能力。  基于此,本论文以问句的语义为主题,
学位
公众纳入后,工程活动如何重塑其秩序,公众在此扮演什么角色?新秩序是经过复杂而漫长的协商最终实现关系平衡的。为了实现共同体的平衡发展,他们需要共同遵守:正义与爱心、信任与忠诚、关怀与包容、协商与合作、可持续发展的规则机制,并且合理解决人与自然、工程结果与目的、利益相关方之间、不同规则与方案之间、不同文化与价值之间的冲突。公众作为工程社会治理的主体之一,在工程实践中扮演着技术使用(设计)者、工程干预者
人工智能伦理准则作为人类应对人工智能伦理挑战的行动指南,近年来数量逐渐增多。对人工智能伦理准则的研究多限于研究某一部或几部准则文本,少有对目前大量的人工智能伦理准则进行回顾与评价,并对准则的制定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针对性的建议应该根据目前人工智能伦理准则的特点提出。本文研究目的就是,通过研究当下50部人工智能伦理准则所呈现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提出细化和完善人工智能伦理准则的建议。  本文聚焦人工智能
道德作为人们在群体间以及社会交往中是必不可少的日常行为准则和规范,在乡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促进乡村稳定发展的基础,是提升乡村文明建设的精神动力,也是推进乡村社会治理的必然要求。新时代乡村道德建设状况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实现,也直接关系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只有乡村道德得到有效的建设,乡村社会道德的整体水平提升,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能和谐,国家才会稳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