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公共空间是社会公共生活的物质环境基础,是体现城市活力最直观最形象的场所。开发区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开发区与城市协同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目前国内对其理论研究较少,其品质评价体系的研究更是有待完善。本文依据PSPL(public space—public life)调研法、专家访谈、现场访问等方法对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公共空间的物质环境空间进行研究分析;基于开发区发展阶段、公共空间场地环境、从业人员心理需求、游憩利用方式各方面的特征,以客观性、全面性、层次性、可操作性、时效性为原则,构建开发区公共空间品质评价模型;利用该品质评价模型,基于现场调研的数据资料,得到漕河泾开发区34个公共空间品质等级,通过对单体空间品质、单因子得分状况、公共空间综合品质、单因子综合对比等全方位的分析,分析出漕河泾开发区公共空间的环境特征;基于产城融合的视角,对其进行优势与不足分析;最后借鉴国内外优秀公共空间案例,以产城融合为目标给出漕河泾开发区公共空间的优化提升策略。主要研究结论有:(1)总体特征:规模偏小,类型多样,分布中间多边缘少,空间界面较单一,游憩利用需求大,配套设施不足等;(2)评价模型:构建了由开放性、舒适性、形象认知性3个准则层共12评价因子的开发区公共空间品质评价模型;(3)游憩利用特征:使用人群具有高学历、高收入、年轻化特点;人们倾向于选择距离近、步行可达的公共空间;78%的人在工作日使用,60%的人群每天都使用,中午时段使用人数最多;主要游憩利用方式有四类,步行路过22%,闲谈20,休憩19%,观看18%。(4)配套设施特征:34个公共空间配套设施数量和质量参差不齐,总体水平偏低;仅有8个公共空间全部具备坐憩设施、环卫设施、标识设施、景观小品设施;23个公共空间具备坐憩设施,19个公共空间具有环卫设施,9个公共空间具有标识设施,16个公共空间具有景观小品。(5)总体空间品质:等级为“优”的公共空间有2个,等级为“良”的10个,等级为“好”的16个,等级为“中”的6个,没有等级为“差”的公共空间。(6)优势特点和不足之处:具有布局灵活、数量充足、类型多样、开放时间长、出入自由、场地开阔、环境优美等优势特点;规划层面上存在独立占地型公共空间比例偏低、边缘少中间多,内外联动不足、场地识别度偏低、设施设备不足,体验性效果差的问题;管理层面存在企业内部附属公共空间开放性不足、硬质场地相对较少,占用严重的问题;设计层面存在空间顶部遮盖少,夏季难以使用、园区文化与艺术性不足的问题。(7)优化提升策略:增加独立占地型公共空间的数量4个;进一步开放现有非独立占地型公共空间14个;完善高系统性与整体性、高可达性与衔接性、高美观度与舒适度、高利用率与活动水平、容易引发社交活动的开发区公共空间体系;加强开发区公共空间与周围城市公共空间在活动时间与活动类型等方面的互动与联系;在提高场地识别性、加强园区文化与艺术性建设、完善配套设施等方面提升现有公共空间的品质。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提出开发区公共空间的概念,总结出开发区公共空间物质环境特殊性、使用人群特殊性、使用时间特殊性,细化了城市公共空间分类,完善了城市公共空间的理论研究;将公共空间品质的主观评价数据化,建立一套完整的评分标准,将使用者的空间认知感受数据化,这就巧妙的将难以量化的主观评价数据化,得到简单明晰、实用性强的结论。由于自身知识水平的不足与学术视野的局限,本文仍有很多内容需要继续完善:对同类型的开发区公共空间研究较少,缺少横向对比;对管理层的调研不足运行机制不明确;品质评价模型的标准性导致其不能对差异较大的公共空间区别对待等。这些不足之处将会成为作者下一步继续探索的目标,相信开发区公共空间的研究会不断得到补充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