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地区的经济问题研究一直以来是民族学的热点和难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仅直接影响着当地民众的生产生活,而且也影响着宗教、教育及其它各项社会事务的发展,同时也关乎着民族地区的稳定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地处甘肃省的东南部,其地貌以“山大沟深”著称陇上。然而,这里一直以来却成长着一股引人注目的经济力量——回族祖祖辈辈经营的皮毛中转贸易,承载这一贸易的实体则是当地人所称的“行店”。它的经营方式主要是凭借为买卖双方撮合生意而提取一定比例的佣金,有的行店也附加赚取进出货物的差价。因而,行店的特征是以扮演中介商为主,兼有中间商的功能。全文采用结构功能论的视角,以张家川回族行店自身的发展史作为主线,通过分析它在地方社会中的嵌入及其对当地社会的结构性影响,展开对于行店的研究。依时间维度将研究内容分为两部分:一、对晚清至民国时期行店的研究。行店在张家川出现于1888年,它的产生与地方社会的特殊历史、地域环境、人的因素密切结合在一起。这一时期,源于地方社会中各种机制的互相运作,行店通过垄断经营模式、钱帖的发行和与洋行的合作,在地方经济的发展中成为主导力量。积聚了大量财富的行店,其资金流向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在对这一问题剖析的同时,势必引出对作为行店主的地方士绅生产生活方式的探讨。然而,行店活动并不囿于经济领域,它同时活跃于宗教、教育等非经济领域中,并通过与宗教的互动和对教育的渗透方式,对这两者产生重要影响。1954年,在国家公私合营的改造中,这一时期的行店业最终画上了句号。二、对现代行店的探讨。1983年,行店在张家川龙山镇再次复苏,并在之后的十年间创造了发展的鼎盛时期。行店的辉煌经营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对当地的宗教、教育、生产生活方式、社会观念等都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凸显着自身的力量。然而,在市场转型日益深化的过程中,它却由于外缘性影响和其自身对传统经济模式的路径依赖,以及当地软、硬环境发展的不足等因素,越来越偏离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轨道,逐步趋向于萧条。与此同时,深受行店影响的地方社会也随着行店活动的低迷而低迷。因而,在市场转型的过程中,行店业必须突破以往模式的局限,在传统的基础上寻求自身转型的立足点,力图破茧重生,重新发挥它在地方社会中的积极功能。本论文的主线虽然是围绕着对张家川回族行店的探讨,但时刻将研究对象投射在当地社会的大背景之中,这既是行店发生、发展的土壤,也是它功能体现的平台。在某种意义上而言,这篇论文既是对张家川回族行店发展史的重构,也是对张家川社会发展史的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