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优”战略定位下的广州市白云区住宅区居住环境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a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随着广州市白云区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住宅区建设规模的扩大,白云区的居住条件已逐步从早期满足单一居住需求的建设模式向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的居住区模式转化,居住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纵观白云区现有的住宅区,不难发现,居住环境仍普遍存在不少问题,如开发商为了争取高回报的利润率,尽可能的利用土地资源,住宅区的土地开发强度偏大,许多住宅区已出现越建越密的趋势,开发强度大大超出“北优”规划指导下的低强度开发要求,出现建筑密度、容积率偏高的现象;公共空间利用率低,缺乏人性化设计,游憩场所、室外活动场所不足;公建配套设施不完善或配套指标不能满足使用要求;对自然环境资源没有合理利用,人工造景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等;更有甚者,前几年由于对白云区自然资源的认识不足,土地开发缺乏宏观监控,导致白云区部分地区如某些生态敏感区的土地开发强度偏大,直接影响到这些地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自然生态的保护。面对白云区“北优”新的定位,白云区的住宅区建设如何结合其生态大环境,与其区域发展相协调,把白云区建设成既适宜生活居住又适宜创业的现代化山水生态城区,这是该文探讨的问题。 该文拟在白云区“北优”定位的前提下,以白云区规划建成区范围内的住宅区建设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白云区的地理条件、区位优势,针对白云区已建住宅区在影响居住环境的规划与设计中存在的种种不足与缺陷,探索建设最优化居住区、营造高质量住宅区环境的方法和思路,即针对影响白云区住宅区居住环境的相关问题,对住宅区的选址定位、用地及建设规模、规划设计指标、公共设施配套指标与规模等方面的合理性以及如何营造良好的公共场所等问题,通过深入探讨,提出可行性建议,为白云区的住宅区建设和房地产开发提供指导。
其他文献
确定合理的内部公共交通系统是高层住宅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但这却往往被国内的建筑师们所忽视。基于此种状况,本文从建筑学的基本理论出发,在参阅大量国内外资料和实际调研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伴随着上海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象新天地、上海科技馆、东方艺术中心等优秀建筑作品.对于上海的新建筑,国内外好多媒体都曾经有过报道,但
本文以中国海洋大学三个校区的建筑为例,调查分析了中国的大学校园建筑在"地域性"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了四个有代表性的问题:(1)大学校园建筑如何与地域自然环境应
传统村落是社会文明进程中的重要载体,对于传统民居的研究,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徽州地区的马头墙、北方四合院住宅等,而湖南省内民居大多集中在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对于湘南地区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城市的拓展,以及老工业基地城市的工业企业的普遍衰退,旧城工业区更新改造近来在我国也获得了多方关注.但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还刚刚开始,远未赶上现实
本论文是导师刘先觉教授系统研究现代建筑地域性的子课题之一.地处热带的东南亚具有多元的文化背景,而其现代建筑的地域性发展也体现出鲜明的多元化特征.通过对东南亚现代建
随着时代的发展,单纯地大拆大建的城市建造方式已不合时宜,造成了对城市资源的严重浪费和对城市记忆的缺失。城市的建设越来越趋向于温和渐进的发展方式。建筑的耐久性的提高和
本文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建立景观物化的理论框架;中篇以历史文化景观为具体的研究对象,以大众游憩为导向,从理论、方法和技术三个层面对景观的时空物化进行论述;下篇是案
学位
本文研究了国内外水资源与城市发展的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分析了我国北方资源型缺水城市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指出了北方资源型缺水城市的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和缺水危害等;并在
学位
近年来,我国空气环境污染严重,城市发展需求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人居环境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住宅是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如何发展绿色住宅日渐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