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究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发生肝萎缩-肥大复合征的相关因素,为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及手术时机的判断提供依据。 方法:收集2010-2013年解放军总医院因肝内胆管结石病或非肝脏疾病行腹部CT薄层增强扫描患者的病历资料,依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分别筛选出47及20个有效病例,利用IQQA(R)-Liver影像分析系统进行肝脏三维重建,依据Couinaud方法划分左半肝、右前叶、右后叶,统计正常肝脏各叶占标准肝体积百分比的取值范围,并以此为标准将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分为肝萎缩-肥大复合征(atrophy-hypertrophy complex,AHC)、单纯肝脏萎缩、单纯肝脏肥大、肝叶比例正常四组(也可将后三组归入非萎缩-肥大复合征组)。测量门静脉主要分支直径,统计肝内扩张胆管容积,依照Couinaud方法判断门静脉变异情况,并以正常肝脏门静脉主要分支直径为标准判定门静脉是否狭窄或扩张。了解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肝脏体积变化的一般特征,统计学分析病人一般情况、病史、化验结果、门静脉狭窄、变异,结石分布、肝脏体积变化程度等指标与肝萎缩-肥大复合征的关系。 结果: 1、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左半肝体积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值,且最易发生肝叶肥大(44.68%);右前叶及右后叶体积略低于正常值,其中右后叶最容易发生萎缩(44.68%)。单纯肝叶萎缩的患者多为左半肝萎缩,而肝萎缩-肥大复合征患者易发生左半肝肥大、右后叶萎缩。 2、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多为局限型(70.21%),其患者中女性所占比例远高于男性(男∶女=16∶31),极少数患者合并肝炎病史,开腹胆囊切除术、胆总管探查取石术、胆肠吻合术位居此类患者手术史前列。高达70.21%的患者曾有反复发作的胆管炎,多数患者同时合并胆总管或肝总管结石。Child评分集中于A级与B级,而又以A级占绝大多数(91.49%)。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r-GT等指标均值与标准差数值接近,代表其波动范围较大。肝硬化及门静脉变异在肝内胆管结石患者中的发生率较低。90%以上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出现肝脏的变形,肝萎缩-肥大复合征为最主要的表现形式(44.68%),其余还包括单纯肝叶萎缩、单纯肝叶肥大等,三者比例约为10∶5∶7。 3、血清白蛋白、萎缩肝叶门静脉狭窄、肝脏萎缩程度、非萎缩肝叶门静脉狭窄在AHC与非AHC组间的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中具有显著差异(P<0.1),前三者为肝萎缩-肥大复合征的危险因素,余为保护因素。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提示肝脏萎缩程度是肝萎缩-肥大复合征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但进行重新分组比较后发现,肝脏萎缩程度在单纯肝叶萎缩和AHC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108)。 4、单纯肝叶萎缩、单纯肝叶肥大、肝萎缩-肥巴大复合征三组之间单因素分析及多重比较结果显示:肥大组胆红素及肝酶(ALT、AST)水平高于萎缩组,而非萎缩(正常)肝叶门静脉狭窄的发生率低于后者;萎缩与AHC组之间,AST、r-GT、肝脏肥大程度3个指标具有显著性差异,可以认为肝萎缩-肥大复合征患者AST及r-GT水平高于单纯发生肝叶萎缩的患者; AHC组的总胆红素水平、肝内扩张胆管容积、非萎缩肝叶门静脉狭窄发生率均低于单纯肝叶肥大患者,而萎缩肝叶门静脉狭窄发生率高于后者。 5、门静脉狭窄可出现于体积正常、萎缩或肥大的肝叶中,但在萎缩肝叶中的发生率最高(58.82%);在同样存在萎缩的两组间讨论,AHC患者比单纯肝叶萎缩者萎缩肝叶合并门静脉狭窄的情况更为多见,且发生狭窄的分支数目也以AHC患者为多(29/63v.s.8/30)。门静脉扩张在肥大肝叶中的发生率最高。 结论: 1、肝脏萎缩程度是肝萎缩-肥大复合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但不能作为判断已经发生萎缩的患者是否可能出现代偿性增生的依据。 2、小样本统计学分析显示,AST及r-GT水平的上升,可以作为单纯肝叶萎缩患者发展为肝萎缩-肥大复合征的预测指标。 3、门静脉狭窄与肝叶萎缩相关,发生狭窄的分支越多,越容易继发肝叶的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