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于1935年首先由Whipple等人提出,是治疗胰头癌、中下段胆管癌、壶腹周围癌、十二指肠癌等的恶性疾病,某些顽固的慢性胰腺炎病例以及其他引起梗阻性黄疸的良恶性疾病的经典复杂术式。因其手术操作范围大、涉及多个重要脏器、操作步骤复杂、手术时间长,虽然它经过了百余年的不断改进、完善和发展,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仍有很高的术后早期死亡率、术后近期并发症、远期并发症,且术后生存期较短。本文回顾性分析2005.7-2010.7我中心进行的199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历资料,了解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效果。研究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术后早期死亡率、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了解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效果。研究方法:对该中心2005年7月~2010年7月5年间实施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19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利用统计学软件,分析不同性别、年龄、临床症状、慢性合并症、术前实验室检查指标、手术时间、术中估计出血量以及术后病理学相关指标之间总体并发症和各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是否存在差异。研究结果:本研究共收集199位实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的病例资料。总体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3.2%(86/199),在所有出现并发症的患者中为单一并发症的有54.7%(47/86),发生2种及2种以上的并发症的有45.3%(39/86)。主要并发症的发率从高至低依次为腹腔感染19.6%(39/199)、胆瘘10.1%(20/199)、胰瘘9.0%(18/199)、胃瘫9.0%(18/199)、刀口问题9.0%(18/199)、腹腔出血5.5%(11/199)、肺部感染3.5%(7/199)、消化道出血3.0%(6/19)。对不同影响因素进行组内比较,通过卡方检验,CA125阴性者128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1.1%,CA125阳性者20例,并发症发生率70.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08,P=0.017<0.05),即CA125阳性者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术前白蛋白水平低于35g/L组与大于或等于35g/L组相比,术后胰瘘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07);估计术中失血量不同水平(<500ml与≥500ml)之间术后腹腔出血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0.05);手术持续时间(≤5h与>5h)、术前CA125水平(阴性与阳性)、胆瘘(否与是)、胰瘘(否与是)以及腹腔出血(否与是)可影响腹腔感染发生率,其组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0、0.029、0.0001、0.002和0.008)。研究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种类多,早期并发症总发生率高,可明显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降低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死亡率较高,主要死亡原因为腹腔出血及肺部感染。术前低白蛋白血症可增加PD术后发生胰瘘的风险。手术时间超过5小时,术后并发胰瘘、胆瘘及腹腔出血与术后腹腔感染的发生呈正相关。术中估计出血量大,术后发生腹腔出血的可能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