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所带来的环境效应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气候条件决定了作物种植的界限和范围,气温和降水对作物生长极其重要。在2013年我国《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中提出,在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要充分利用气暖有利条件,发展高原河谷农业”。西藏“一江两河”流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也是青藏高原最重要的粮食作物生产分布区。分析西藏“一江两河”流域耕地作物分布区与气候环境相关性,可以为藏区农牧民自适应气候变化、政府相关农业适应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以期为保护优质耕地、保障粮食安全和适应气候变化提供借鉴。为了揭示西藏“一江两河”流域气候变化背景下作物种植区的变化,本文首先将流域1989-2014年39个气象站点5-9月生长季气温、降水量和≥10℃积温数据分割成1989-1999年、1994-2004年、1999-2009年和2009-2014年四个时期段,分析了流域不同阶段生长季3个气象要素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其次基于多时相Landsat遥感卫星数据,生成了“一江两河”流域2000、2005、2010、2015年4个时间点的作物种植范围图,并从变化量、变化率和动态度以及重心变化等方面分析了作物种植区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耕地作物分布区与生长季气温、降水量和≥10℃积温的相关性,以及流域农作物种植区分布的地形位特征以及土壤环境分布特征。得出如下结论:(1)西藏“一江两河”流域1989-2014年生长季各阶段气温年际变化较大,呈0.56℃/10a的增长趋势,≥10℃积温以108.7℃/10a的速率增长,降水量呈波动缓慢上升趋势,年际变化和各阶段变化差异显著。在空间分布上,生长季气温西北低,东南高;≥10℃积温最高区出现在流域下游东南部林芝地区,积温最少区域出现在阿里地区;降水量自西向东逐渐增加、由北向南慢慢递增,空间分布不均,区域差异较大。4个阶段生长季均温分别为:11.34℃、11.49℃、11.71℃和12.10℃,呈现上升的趋势;≥10℃积温分别为1344.55℃、1391.98℃、1431.66℃和1498.53℃,也呈上升的趋势;降水量集中在400-600mm。(2)近15a西藏“一江两河”流域作物种植区面积呈现增长趋势:2000-2015年作物面积从2915.09km~2增加到2970.04 km~2,增加54.95km~2,面积比例由1.12%上升到1.14%。2000-2015年作物面积年变化率、变化量和动态度也呈现上升的趋势:第一阶段年变量2.87km~2,第三阶段则上升到4.34km~2;第一阶段至第三阶段年变化率从0.57%上升到0.86%;2000-2015年流域作物种植区动态度都(29)0。作物种植区重心纬度从2000年的29°18’6"N,移动到2015年的29°23’38"N,重心向高纬度移动趋势明显。(3)流域县域单位作物分布与生长季气温、≥10℃积温相关性显著,p值分别为0.831、0.834,与降水量相关性不明显;同样地,作物种植面积变化与生长季气温、≥10℃积温变化呈高度相关性,p值分别为0.991、0.997,与降水量变化相关性也不明显。(4)流域90%以上作物种植区都分布在地形位较低的区域。在研究期内耕地作物分布区不断向更高海拔,更高坡度扩张的趋势。流域作物种植区有土壤类型25类,主要以棕冷钙土、冷钙土、潮土、棕壤和黑毡土为主,其中棕冷钙土面积占据了总土壤类型的37.69%。